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创业板·中小板
  • 10:特别报道
  • 11:调查·产业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退市?还是继续救市?
  • 把对中国竞争力的冲击减至最小化
  • 二次刺激的重点是什么
  • 退休年龄难题缠住欧盟
  • 探寻中国外贸稳健增长的长期动力
  • “免费!”——市场青铜法则系列之九
  •  
    2010年7月7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退市?还是继续救市?
    把对中国竞争力的冲击减至最小化
    二次刺激的重点是什么
    退休年龄难题缠住欧盟
    探寻中国外贸稳健增长的长期动力
    “免费!”——市场青铜法则系列之九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探寻中国外贸稳健增长的长期动力
    2010-07-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能华

      ⊙刘能华

      

      外贸相关领域当前有三个热点话题。第一,去年我国加大投资、促进消费,有效地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那么,是不是我国已走上了内需为主的发展道路?第二,在金融危机尚未退去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战争硝烟弥漫,中国如何应对当前的贸易战与汇率战争?第三,这次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战略从原来强调出口,开始重视进口,出口与进口到底是什么关系?

      笔者认为,我国外贸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为主,而加工贸易会必然会带来顺差,而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需要时间,虽然发达国家高消费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中国高储蓄率和发达国家超前消费习惯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中国“过剩产能”一定程度上必须以“净出口”的方式来化解。中国虽然大力倡导内需,但因为这涉及社保体制、收入分配结构等深层次问题,所以一定时期内,政策导向还是“扩大内需,力保外需”。外贸刺激政策短期内不会退出。但随着经济复苏内强外弱的特征,进口增速总体上仍将快于出口增速,全年的外贸顺差规模将比去年略微缩小,外贸对GDP的贡献有望从上年的负拉动转向中性。

      随之而来的是,贸易战不可避免。去年,中国代替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并保持着全球第二大进口国的地位,上升中的贸易大国面临贸易摩擦增加不足为奇。当前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危机,欧美等经济体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结合的新重商主义盛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短期内难以平息。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位徘徊使得贸易保护不再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具有拉选票的政治属性。考虑到贸易战是个别国家、对我国特定商品、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对我国出口全局影响有限,所以不必过于担心。但我们要加快贸易促进和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机制建设,将贸易摩擦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而汇率战则明显不同。汇率是一国货币对外价格,直接而全面地影响到我国进出口的价格。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已升值17.4%,而我国同期外贸依然保持高达20%的年均增长率。有人据此认为,我国外贸与汇率关联不大。事实是否如此?诚然,占我国外贸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由于两头在外,对汇率相对不敏感。但另外半壁江山的一般贸易呢?际上,在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当前外贸已进入微利时代。笔者实际调查中发现,一些出口为了渡过难关,保证开工,不得不让利海外采购商,目前一些行业的利润率还不到5%。而在外贸微利时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的累积效应将更加明显。考虑到外贸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笔者认为,外贸对出口不敏感的时期已经过去,人民币升值的累积效应正在从“量变”向“质变”转化。

      当前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谈到经济增长动力必谈出口,而对进口重要性的认识却远未及。按照上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净出口(出口总额减去同期进口总额,即顺差)直接形成一国GDP。但是,凯恩斯没有考察进出口商品的微观结构,忽略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保罗·克鲁格曼才提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真正获益的部分来自进口”的观点。随后,Grossman和Helpman作了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了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口可以提高生产力,带来更加长久的利益。

      目前我国进口商品的构成,基本是“三分天下”:机电产品约占进口总值50%,高新技术产品约占30%,大宗商品约2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进口的两大动力:投资拉动大宗商品进口,加工企业的出口引致型进口。从目前的国际分工来看,中国劳动力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短期内我们很难改变“国际代工”的角色。但是从战略眼光来看,我们在加强自身研发创新的同时,应该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引进力度,或通过FDI资金带动技术进口等渠道,加快技术进步。当然,这还涉及到其他经济体对技术和高技术产品输出的限制政策调整。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严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制度,人为地给自由贸易设置了障碍。今年,奥巴马提出了5年贸易翻番计划,而美国的优势恰恰是高新技术产品,美国政府正在修改出口控制体系。笔者因此认为,中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要用战略的眼光,加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引进力度,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寻求外贸增长的长期动力。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