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保险股大跌导火索
    预定利率放开或引险企价格战
  • 补贴农民工
  • 费率市场化影响几何
    券商分歧较大
  • cnstock
  • 每日关注
  •  
    2010年7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保险股大跌导火索
    预定利率放开或引险企价格战
    补贴农民工
    费率市场化影响几何
    券商分歧较大
    cnstock
    每日关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费率市场化影响几何
    券商分歧较大
    2010-07-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卢晓平 黄蕾 ○编辑 陈羽 颜剑

      ⊙记者 卢晓平 黄蕾

      ○编辑 陈羽 颜剑

      

      保监会上周末公布的人身险预定利率放开政策(征求意见稿),不仅震惊了保险业,也在投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应。国内十多家券商的保险研究员纷纷就此发布点评报告,但在具体影响的看法上出现了不小的分歧。

      近半数以上券商表示,该次调整的实质性影响不会很大,市场似乎多虑了。他们的理由是:此次只是放开传统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而传统险占比非常低,且受影响的传统险产品新单占比更低,因此即便放开传统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影响也不大。

      不过,也有多家券商认为,由于存在销售量、退保量等较多变数,因此目前很难为最后影响定性。其最终的影响将会因为保险产品最终的量以及结构上的变化来决定这次的利率放开对于保险公司的价值以及未来业绩的影响。

      综合券商报告来看,海通证券是最为悲观的一家,一旦该征求稿方案实施,他们将下调保险行业评级至“中性”、下调所有保险股至“中性”。海通证券研究员认为,不能静态看传统险产品目前占比,从不同产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逻辑来看,此征求稿的影响会非常深远,远非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

      “传统险预定利率放开(利差大幅缩小)必然会影响到分红险和万能险的利差,从而对寿险行业盈利模式的根基(即利差)产生重大冲击,推出该规定需要慎之又慎。”海通证券认为,预定利率市场化推出应该一步一步走,而不是不考虑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一次性与国外接轨、完全放开传统险产品预定利率。

      虽然各券商之间对这一政策实际负面影响分歧较大,但均一致认为在面临政策不确定因素和中报对保险股的压制下,建议先选择回避保险股。绝大多数券商认为,如果市场因为此事出现超调,那就是有利的介入机会,因为相信最后的结果不会那么严重。正如去年年底市场对新会计准则的反应那样,虽然事后被证明新会计准则只是市场自己吓唬自己,但市场在看不清楚的时候通常会出现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