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币因为尚未实现国际化而使中国在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维护国家权益方面少了一个重要杠杆的情况下,国内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期待越发显得急切。但在多种约束条件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希望人民币尽快国际化进而分享国际化带来的收益,显然并非理性。中国在全球金融分工地位的提高,也远非人民币国际化即能实现的。
章玉贵
一如人们预料,上周四,饱受国会压力的奥巴马政府最终未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令不少担心中美可能暴发汇率冲突的相关人士松了一口气。当然,笔者并不认为美国试图控制人民币升值轨迹的欲望会就此降低,美国只是在处理对华经济政策的手腕上显得更为老辣或者隐蔽。因为经过多轮测试之后,美国人已经摸清:越来越具有大国博弈经验的中国政府在应对国际压力方面不仅有雄厚的经济底气,更不乏充裕的民意支持。因此,美国尽管巴望人民币升值进而从中获益,但短期内可能并不指望能复制当年的“广场协议”,以令人民币汇率按照美国预设的轨迹变动。毕竟日本的前车之鉴实在太深刻。
在人民币因为尚未实现国际化而使中国在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维护国家权益方面少了一个重要杠杆的情况下,国内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期待越发显得急切。例如,在日前举行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有央行顾问就乐观预计,经过10至15年的运营,人民币可望逐步成为比肩美元和欧元的国际货币。至于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显性收益,不少人也在憧憬。近日有专家就画出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可以分享铸币税的虚拟蛋糕。
此类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期许,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国人的愿望。毕竟对于长期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看客地位的中国来说,若能在美元实际地位下降、欧元面临危机、日元雄风不再、英镑日薄西山的难得历史时期,顺势晋身国际货币俱乐部,无论是对于构建三边均势货币格局还是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分工地位,都是很好的策略安排。只是真实经济世界是离不开约束条件的。还是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的话比较实际,他日前审慎表示,随着世界经济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绝非易事,且耗时良久”。至于国际金融界人士也普遍持谨慎态度。例如,同样关心人民币的香港专家在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可控的、逐步推进的过程的同时,也都强调国际化可能需要付出几十年的努力。
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是中国经济实力、金融市场发育以及国际货币体系需求“有机结合”的产物。人民币最终可能超越欧元,成为比肩美元的世界货币。但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个内生的过程,而非程序化的操作。
从国际货币发展史来看,以经济规模成长和贸易投资扩张为代表的经济实力壮大,是一国货币迈向国际化的内生动力,而金融市场发育以及金融监管水准的提高是本国货币国际化的配套条件。当然,国际货币格局变迁、主导货币的惯性尤其是历史机遇能否到来,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英镑是19世纪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后起的美国,其实在19世纪末就在经济规模上超过了英国,但美国人差不多等了半个世纪才从英国人手里接过国际货币权杖。2009年中国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5%。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中国经济规模也要15年之后才有可能赶上美国,而美国在这15年间是决不甘于被超越的。如今,美国一方面通过重整实体产业竞争优势,挤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环节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发动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将结合其依然强大的金融服务优势以及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构筑针对中国的新经济高墙。至于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成熟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以及高水准的金融监管,至少在短期内还是一幅愿景。当下,经济发展正面临内外失衡的中国,如果不能迅速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水准,则在愈来愈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几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且不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从来就没有放弃要把中国纳入到由他们控制的世界金融秩序中的目标。
在上述这些约束条件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希望人民币尽快国际化进而分享国际化带来的收益,显然并非理性的期待。我们可以给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期待人民币早日成为力量杠杆,但中国在全球金融分工地位的提高,远非人民币国际化即能实现的。
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完全应该也可以下好人民币国际化这盘棋,但要尽力避免国际化的冲动。对中国来说,建立能够有效规避道德风险的超主权储备货币,当然是终极目标;但在既有的约束框架下,中国的现实追求可以是:力争形成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的三边均势货币格局。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国需要做的是,以经济和贸易实力为基础,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人民币成为中国与大部分经济伙伴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并逐步成为货币互换的主要币种之一。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努力锻造金融竞争力,构建稳健的金融体系,积极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以开放的金融胸怀、高度的国际责任感、广受认可的金融气质,创造有利于人民币成为比肩美元和欧元的国际货币的外部支持环境。
假如按照这个路径,则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其杠杆效应或将令国人惊喜。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