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调查·公司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A市场动向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专 版
  • 12:调查·市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专版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专版
  • A7:基金·海外
  • A8:专版
  • A10:基金·基金投资
  • A12:基金·互动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对话
  • 基金经理重归“迷茫”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 岔路危机
  • 清盘难度大
  •  
    2010年7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基金·基金投资
    基金经理重归“迷茫”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岔路危机
    清盘难度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清盘难度大
    2010-07-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本报记者 周宏

      

      每逢市场低迷,有几类新闻是按惯例都要出来表现一下的。基金清盘是其中之一。虽然从基金法诞生以来,公募基金领域从未发生过基金清盘,可是,并不妨碍基金清盘的消息流传,最近一周的情况即是如此。

      不过,就笔者来看,基金清盘并非是什么可能性很大的事情,因此,被传闻涉及的基金投资者似乎也不必过于担心,毕竟,清盘在目前行业里是个概率很小的事情。

      其中的关键在于,首先,法规上并无强制清盘的条款。

      迄今被多次反复引用的相关条款是《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的第四十四条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两百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

      仅从字面上就可以发现,上述规定并非强制要求基金在某个条件后即对基金进行清盘,相反,它更多的目的在于提示,相关基金可能面临的经营和运作考验,要求提出解决方案。其意并不在于强制“清算”某个基金,相反是希望相关基金迅速改变状况。

      清盘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投资管理人并无主动意向。这一点也是可以让投资者放心的一个方面。

      基金规模和人数不足,对于基金操作而言,除了流动性问题外,可能就是经营的压力,可是就目前状况看,行业内完全没有动力来清盘自己旗下的基金。一方面这是目前基金新发成本过高环境下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基金公司长期品牌必守的“底线”,两相作用,很难想像会有基金管理人主动对某些基金进行所谓“清盘”。

      其三,则在于所谓相关的“清盘条件”,本身殊难达成。“连续20个工作日”的条款,本身给予了基金,通过某一天大幅申购打断条件累积进程的机会。历史上,个别曾经面临清盘压力的基金,屡屡用上述手段回避相关条款,成本并非不堪负荷,因此,几乎可以预计,在基金管理者,本身资产实力和品牌重视程度更胜往昔的今天,清盘操作的概率几乎可以用小而又小来形容。

      既无强制法律压力,又无主动愿望,基金清盘的事情,几年内估计是很难看到的。不过,对于基金持有人和管理人,它不啻为一个提醒,基金规模是基金操作长治久安的一个先决条件,规模适度是很重要的一个选基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