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调查·公司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专版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专版
  • A7:基金·专版
  • A8:专版
  • A10:基金·基金投资
  • A12:基金·互动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海外
  • 平衡“两难”调结构 经济增势趋向好
  • 二次探底风险难阻全球复苏大势
  • 经济高增长动力
    发生结构性变化
  •  
    2010年7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平衡“两难”调结构 经济增势趋向好
    二次探底风险难阻全球复苏大势
    经济高增长动力
    发生结构性变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平衡“两难”调结构 经济增势趋向好
    2010-07-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詹向阳 邹新 赵幼力 李露 李少君 王小娥

      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刻”。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形成了巨大的倒逼机制。着力解决居民收入绝对水平不高、收入差距过大和民间投资门槛过高、机会不足的问题,是中国经济顺利进入新一轮可持续发展周期的重要保证。

      ⊙詹向阳 邹新 赵幼力 李露

      李少君 王小娥

      

      旧有增长模式无法持续,市场倒逼结构调整加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大体特征为:通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保障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地方政府考核体系推动投资的快速增长;依赖能源资源的消耗推动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房改以来房地产行业的繁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客观而言,原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并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2010年的经济态势更充分表明了原有增长模式无法持续。

      1.从国际环境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以往出口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上半年出口超预期增长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再库存化以及国内出口商为了规避出口退税下调而提前出口。下半年及更远的未来出口增长的压力较大。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的影响将继续显现,特别是危机后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可能成为常态;其次,预计汇改重启后相当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双向波动中总体呈小幅升值的趋势;再次,出口退税政策优惠已开始全面调整;最后,先行指数预示未来出口减速的可能性较大。PMI中的出口订单指数往往较出口环比增速(季调后)提前出现拐点,而目前PMI出口订单指数在3、4月份达到峰值之后,5、6月份开始快速回落。

      2.从发展阶段看:“刘易斯”拐点渐行渐近使得中国过低的劳动力成本难以维系。

      年初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民工荒”,随后又相继发生了本田和富士康员工事件。类似事件反映出长久以来“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正在出现转变的迹象,提高薪酬待遇已经成为农民工(或低水平劳动力)新的诉求。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可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渐降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已逐步转化为城镇劳动力,而人口增长率的较快下降亦减缓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渐收缩。

      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总量约5亿人,其中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约为2亿人;农村留存劳动力约为3亿人,其中农业必要劳动力1.8亿人,剩余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难以外出打工的劳动力0.6亿人。由此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仅有0.6亿人,剩余比例仅为12%。

      二是农民工结构变化导致其就业理念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诉求提高。现阶段的农民工大多生于八九十年代。新老两代农民工的务工动机、观念意识、追求目标、承受能力和信息掌握程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就业理念的转变导致在同等条件下,农民工劳动供给意愿降低,或者在同等劳动力供给水平下,农民工对工资水平等物质条件的要求有所提高。

      三是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增强和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意愿。

      基于上述原因,长久以来我国劳资之间的博弈格局悄然改变,并带来两个结果:一是普通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表现为“民工荒”;二是劳动力市场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各级政府也陆续主动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

      3.从债务风险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负担较重,透支未来的投资模式将无法持续。

      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超过8000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从平台公司贷款债务与地方政府财力对比看,总债务率约为97.8%。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中,只有大约30%-40%的贷款项目能够依靠自身现金流偿还债务本息,大部分债务还依赖于土地出让金以及地方政府财政安排。

      虽然根据我们的测算,短期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风险可控,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口红利”效应衰退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放缓将对中国经济现有外延式发展模式带来挑战。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亦可能呈总体放缓势头,近年来土地出让收入高速增长的趋势难以维系,所以透支未来的投资模式和过重的债务负担将无法持续,这也是上半年中央政府开始系统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以清理和规范的原因所在。

      4.从泡沫风险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房地产业可望理性回归,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已开始经历阵痛。

      2010年4月份,决策层如期多管齐下地出台了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政策,之后持续了一段时间的“量缩价滞”局面目前看开始松动:一方面,上半年全国商品房累计成交额同比增长25.4%,较09年全年和今年1季度分别下降57.3和32.2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5月起房价同比增速回落,6月环比负增长。

      5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增速较4月下降0.4个百分点至12.4%,6月进一步降至11.4%。6月房屋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1%,为09年2月以来首次环比负增长。与此同时,2010年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住宅开发投资、商品房新开工项目增速单月增速分别较5月回落5.6、8.8、47.1个百分点。

      历史数据表明房地产开发投资与钢材产量相关性很强,房地产投资的降温,加之国际和国内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钢铁业为代表的相关行业产能过剩已进入阵痛期:钢材库存量迅速攀升;钢材价格呈现逐周下跌态势,6月末CSPI(China steel price index)钢材综合价格指数115.89点,已是连续第九周环比下降,比4月峰值下跌10.1点。

      高成本和低钢价的双重挤压下,目前已有部分钢企开始限产、停产。为最大限度地减小阵痛,加大保障房和廉租房的投资力度以及加快相关企业的“走出去”步伐有望成为下半年重要的政策导向之一。

      5.从资源约束看:作为“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资源环境的内外部压力增大。

      从国际上看,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面临的国际社会压力日益增大。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大幅降低,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该减排承诺量相当于同期全球减排量的约四分之一,推进难度非常大。

      从国内来看,“十一五”规划提出GDP能耗累计下降20%的目标,在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38%的基础上,要完成“十一五”目标,年内仍需完成下降6.5%的任务。2010年一季度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下半年节能任务尤其艰巨。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刻”,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形成巨大的压力和倒逼机制,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收入分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亟待改善,即着力解决居民收入绝对水平不高、收入差距过大和民间投资门槛过高、机会不足的问题,这是中国经济顺利进入新一轮更可持续发展周期的重要保证。

      下半年宏观经济与政策走向

      1.对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判断,下半年再次出台投资数量增长上的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较小,而将在继续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同时,重在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平衡关系。

      一方面,视国外欧债危机等和国内需求等形势的变化,加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实现“稳增长”;另一方面,稳步加快推进 “调结构”,并通过调结构来促进经济实现更好的增长。

      首先,密切观察前期多重政策的效果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防止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稳住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下半年:加息的可能性很小;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也有所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将更加灵活以保证银行体系适度充足的流动性;3季度在对贷款投放节奏的控制上可能有所缓和,但全年的调控目标不变;人民币汇率弹性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对美元将呈现小幅、缓慢升值的态势,但双向波动的特点会愈发明显。

      其次,排除噪音干扰和各种阻力,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着力通过结构调整激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第一,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2010年下半年将研究实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降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预计《工资条例》将在年内出台,工资集体协商和支付保障制度、工资总额管理制度等将逐步推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将扩大到23%的县。同时,新的消费刺激政策可能出台。

      第二,进一步切实降低民间投资门槛,全方位鼓励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预计年内各地对“新36条”的配套实施细则将出台;健全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支持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试点,研究制订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修订出台《贷款通则》,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第三,进一步打破行政分割,大力推动、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尤其是细化、落实以西部大开发、中部以点带面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四,推进从深层次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有机衔接的公共预算体系;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健全监督机制;研究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控机制。

      第五,房地产调控政策总体不会松动,下半年可望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这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内部加大结构调整的重要内涵之一。

      第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资源税改革试点扩大至整个西部地区;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

      第七,推动外贸结构升级,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设厂等“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限制“两高一资”行业产品出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2.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主要指标预测。

      考虑到基数效应、主动调控和结构调整等因素,预计GDP增幅还将总体逐季回落,但即便考虑到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的极端情况,在政策空间的保障下,中国经济表现为增速大幅回落的“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短期内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放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规模投资的继续逐步退出以及外需放缓和国内节能减排压力将对投资增速带来下拉效应,但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新36条”的落实将对投资增速回落形成缓冲,预计投资增速仍将继续放缓,但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低。

      政府主动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和相关的新消费政策将对消费的平稳较快增长形成支撑;下半年随着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延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和出口的逐步回落,工业增加值将稳中有降;跨境资本流入压力可能进一步减缓和适度的信贷投放使得货币供应量增速将较去年有所降低。

      3.商业银行需顺势而为。

      首先,认清“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的时务,顺势而为,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加快转型,尤其应牢固抓住中国区域经济特别是中西部发展提速、以点带面推进的历史性机遇,加大对区域中心和次区域中心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支持力度。

      其次,加快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系统摸底和清理,密切关注相关信贷资产和产能过剩阵痛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演化,在逐步加快相关退出的同时,主动适应监管层的调控方向,提前提足拨备。

      再次,合理匹配贷款投放节奏,并加快信贷结构调整。进一步适当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新兴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居民消费的信贷投放,以更好地实现信贷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第四,在流动性管理难度总体加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宜提前做好资产负债配比管理和摆布,更多地开拓并购、重组等中间业务市场。

      第五,适应汇改方向,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机会把握能力,加大对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的自主定价机制研究和实践力度。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本报告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