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健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而创新则是企业寻求突破的灯塔。中国基金业已走过12年,而作为我国基金业的首批先行者,长盛基金显然已经深谙稳健和创新之道。
⊙本报记者 涂艳
创新突围
因为股权变更等多方面原因,作为老十家之一的长盛基金,与中国基金业2005-2007年的黄金发展时期几乎擦肩而过,但是在曾经一度坎坷的成长路途上,长盛基金凭借在创新领域的不懈探索和长期准备终于在2009年结出了硕果。
2009年是长盛基金反戈一击的关键一年。当年5月,长盛同庆以146亿的首发规模成立,一举创造了封闭式基金首发募集的历史记录,作为国内首只可分离交易基金,其创新型的产品设计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追捧,成为当年度最受关注的基金创新事件之一。随着公募业务、社保业务和专户理财业务渐入佳境,长盛在过去两年总资产规模增加了260亿份左右,达到960亿元。
“同庆分级看似比其他基金复杂,实际上对客户而言反而更加简单和直接,因为它的风险特征非常明确,用3分钟的PPT就可以向投资者讲清楚,而它却是我们过去两年多时间呕心沥血的成果。”公司总经理陈礼华感叹,创新的本质之一是帮助投资者化繁为简,但在这背后需要设计者穷尽心思,面面俱到。
长盛在业内最早成立了规模较大、功能齐全,包括产品设计、数据库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评估、量化投资等五大功能一体的金融工程部门。该部门在长盛基金内部被誉为博士军团,它在公司风险控制、产品设计、投资管理上提供的支持,使长盛基金能够从容布局下一阶段的创新规划——在金融工程部最新的日程表上,围绕新的市场环境的新产品设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现在基金业已经进入调整和平稳发展期,如何在新业务以及创新方面突围将成为行业势在必夺的业务制高点和竞争焦点。”陈礼华表示说,“长盛基金不会为创新而创新,也不会按照国外的产品模式来照猫画虎,未来我们产品创新和开发的立足点始终是投资者需求和市场的客观环境,我们创新脚步不会停下来。”
“未来几年国内基金业将面临巨大挑战,随着机构投资者、产业资本以及阳光私募的不断壮大,行业的制度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曾参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起草的陈礼华深谙制度建设对基金行业意味着什么,他表示,“基金业亟须第二次制度创新,否则将难以延续下一个黄金十年。”
两翼齐飞
从公募业务一枝独秀到公募、非公募业务两翼齐飞,从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投资同时推进,从单一的买入持有策略到多元化投资策略——三年前陈礼华在本报撰文所展望的基金行业趋势,随着基金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今都已经瓜熟蒂落了。
而回顾长盛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人们发现这些颇具前瞻性的展望绝非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空谈。在积极的谋求创新之外,长盛基金稳妥而扎实的推进公司的全能型、国际型战略。近年来,公司在公募和非公募业务上所打造的两翼齐飞战略,形成了长盛基金在业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观察分析长盛基金资产管理构成,我们发现公司在总规模上非公募业务总量和公募业务几乎已经是并驾齐驱,在近千亿的资产规模中,以社保基金组合为代表、一对多专户管理为辅助的非公募业务占据半壁江山。尤其是在管理社保基金组合中,长盛基金俨然打造了一块成色颇足的金字招牌。
“对于社保业务,我们公司十分看重,一直把它当做我们的名片之一。”在陈礼华看来,这块金子招牌的分量着实不轻。2002年12月,长盛基金获得全国社保理事会股票和债券委托管理资格,成为国内最早获得社保基金管理资格的六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目前,长盛基金管理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等六只社保基金投资组合。
社保基金可以说是中国最苛刻的投资人之一,长盛基金对社保基金管理资产精心打理,赢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业绩回报,更是一种无形的社会信任,其中对投研团队、公司综合管理等方面积累沉淀的价值相当丰实。
除社保业务之外,长盛基金于近两年在一对多专户业务和国际业务也相继取得了新的突破。2009年是“一对多”专户业务开闸之年,长盛基金首批上报并成功发行了数只专户产品,“稳字当头,专户产品追求绝对回报,对于长期以来追求相对回报的基金业而言是一项重大挑战,目前各家公司尽心尽力做出业绩是第一位的,而将来向个性化道路发展则是必然趋势。”陈礼华如是表态。
2010年首先宣布获批的QDII产品来自长盛基金,这只名为“长盛环球行业大盘精选基金”的QDII产品已经正式成立。2007年长盛基金首批获得了QDII资格,彼时金融风暴初现端倪,而国内基金销售潮却正处于最高峰,面对基金发行动辄百亿的诱惑,长盛选择了“稳健等待”,期间与高盛、中银国际等伙伴仍进行着长达三年的互动交流。对此,陈礼华的解释很简单:“向信赖长盛的投资者推出相对成熟的产品是我们的责任。”
稳健为本
在公司近年来光鲜的成绩背后,长盛基金稳健为本的经营理念和多年来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功不可没。“近年来,基金业内发生的一系列违规事件,比如老鼠仓、货币基金兑付风波等等,长盛基金与违规‘绝缘’,零违规让我们备感欣慰。”陈礼华感叹。
在他看来,我国基金行业的第一个十年发展期还尚属于初级阶段,基金行业整体浮躁,投资流行造星运动,相较于西方的资产管理公司,对风险的控制在我国基金行业内依然不被足够重视。
“中国人相信12年一次轮回,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稳健投资、合规经营都将始终是长盛基金坚持的两大法宝。”陈礼华认为,只有牢记稳健为本、规范运作的经营理念,持之以恒地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首位,避开市场的诱惑和管理人的道德风险,最终长盛基金才能做到“稳健长胜、长跑制胜”。
陈礼华深信,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风险控制绝不仅仅是某些单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每个部门、每项流程、每道环节都必须重视的全局性职责,无论内部稽核、投研决策还是产品设计、市场销售都无一避免。
目前,长盛基金正在致力于对投研体系的全面整合。“要应对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基金业必须摈弃以往那种单兵作战、单纯的明星基金经理模式。”陈礼华介绍说,公司将通过对投研团队的系统性整合来提升投资管理的成功概率,而投研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通过制度安排来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
长盛主管投研的副总经理朱剑彪博士谈到,“根据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情况和需要,长盛按‘大研究、小投资’的思路来完善和改造现有的投研组织架构,在强化公司统一研究平台建设和投委会统一指导的基础上,根据各单元资产管理业务的具体特点,逐步设立公募基金、机构投资、国际投资、数量化与衍生品投资四个专业投资决策体系。”
除投研之外,长盛基金还在产品设计和市场销售环节严格控制风险的源头。设计风格鲜明的基金产品,把它销售给予其收益、风险相匹配的投资者,一直是长盛基金所坚持的产品理念。
在2008年的市场低谷,长盛基金曾收到了一位长盛成长价值持有人的一封题为《又见1650》的书信,这位投资者2002年认购长盛成长时大盘点位是1650点,经过六年市场轮回,大盘又回到了1650点,他购买的长盛成长却获得了150%的净值增长(年化收益率近25%),践行长期投资让他取得了满意的回报。据介绍,该只产品的一大特点是将投资标的按照大盘价值、大盘成长、小盘价值、小盘成长、中盘价值、中盘成长六类资产划分,基金经理必须严格按照这六类风格资产均衡配置。这一设计思路使得该产品天然具备对熊市较强的抵抗力,2008年,该基金表现突出,在今年上半年市场低迷的环境中,成长价值在银河证券基金分类的29只可比基金中位居第三。长盛基金的产品不求适合所有的投资者,而在有着满足特定投资人需求的明晰定位。而其中的工作的确需要扎扎实实地,甚至不为人知地准备。
就单个基金产品发行而言,长盛同庆的巨大成功看似偶然,然而透过事件背后,我们却看到了偶然中的必然。所谓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成功突围之后的创新者长盛基金依然任重道远。
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得的2009年度“金基金奖”奖项
■金基金·创新公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