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长盛基金金融工程与量化投资部赵宏宇博士
⊙本报记者 涂艳
长盛基金在产品创新领域如何能够做到厚积薄发?长盛同庆的创新背后凝结了多少团队的智慧?长盛基金还有那些方面的创新计划?我们专访了长盛基金金融工程与量化投资部赵宏宇博士。
记者:去年5月,长盛同庆可分离交易基金一天募集了147亿,创造了封闭式基金的规模记录,也为整个市场的创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产品设计者之一,您认为它有哪些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一个成功的创新通常要具备哪些特质?
赵宏宇:创新要做到“三贴近”——贴近市场脉搏、贴近投资者需求、贴近现实环境。
首先我认为成功的产品创新一定是基于投资者需求的。目前投资者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反映出投资者具有不同的投资收益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差异特别突出。长盛同庆基金的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关键在于产品的创新设计有效契合了投资者的需求,
其次,产品创新一定是基于现有的监管制度和投资环境的。也就是说,在目前现有的监管制度和投资环境下,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着眼点是怎样实现由复杂转为简单明了,而不是为了创新而过度复杂创新。
基于国内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监管政策及市场环境,特别是在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对产品创新发展的支持下,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设计,提出通过对基金份额在级别上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划分,并且赋予不同级别的份额不同的收益与风险,并在业内率先提出了可分离交易基金的创新模式。
记者:国内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您认为有哪些因素限制了基金业的产品创新?我们应该做哪些努力?
赵宏宇:目前国内基金产品目前同质化比较严重,特别是众多基金公司及基金产品都没有明晰的投资风格特征,如大中小盘(成长、价值、主题)等等所谓的风格属性形同虚设,这样投资者选择起基金来就显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决策。这说明我们的基金业产品创新和发展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影响创新的因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环境制约。国内基金可投资的金融工具及范围比较单一,市场投资深度和广度对基金创新难以形成有力支持。但随着股指期货等金融工具的推出,无疑是给基金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是创新动力不足。国内基金日常业绩排名主导了基金评价体系,个性化较强的一些产品“曲高和寡”,创新产品在初期的市场培育要花很大工夫。此外,基金创新的成功标尺是发行规模,这也给创新者带来很大创新风险和压力,都导致了创新动力不足。
三是政策尚需放开。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对基金创新产品的政策扶持,比如2008年《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创新鼓励措施》宣布对创新产品实行绿色通道审核制度,不过,产品创新的政策环境的改善也需要一个过程。
四是投资者教育问题。国内基金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匹配意识比较淡薄,片面追求高回报,在面对一些复杂的、针对性较强的创新品种时,往往无所适从,这需要基金业不遗余力,继续推进投资者教育普及工作。
总体来说,解决基金产品同质化问题,简单而最首要的是需要我们在基金产品投资风格(标的)创新方面下大工夫和作出努力,突破制约创新的因素,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基金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的投资需求。
记者:您认为下一步国内基金产品创新将在哪些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长盛基金短期内还有哪些创新的计划?
赵宏宇:对照近年来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模式,结合国内环境,我们认为未来国内公募基金的创新领域将主要集中在交易方式革新、应对投资者多元化需求和投资标的(风格)突出化三个方面。交易方式创新上又可以划分为两条支线:一是指数化投资,包括指数型、ETF基金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运用新型投资技术的投资产品,比如量化投资、对冲技术等非传统投资技术的引用。因此,下一步国内基金产品创新突破将是跨境跨市场的基金产品。
去年,我们不但推出了长盛同庆这一创新产品,实际上还推出了一款创新的量化投资产品——长盛量化红利股票型基金。而目前,金融工程与量化投资部也在探索和研究设计一系列创新基金产品。一是以交易创新为方向的主题投资型ETF、主动管理型ETF和跨境跨市场ETF产品等,二是以量化技术为创新方向的保本基金、130/30基金及以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为辅助投资工具的对冲基金产品。三是以满足投资者需求和突出投资风格的行业指数创新基金产品。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的产品创新工作和突破点,长盛基金公司将不断努力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合适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