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明
在外部欧美发达国家“二次探底”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增长势头趋缓之际,各种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管制的言论再度抬头。近期就有两位专家“提出了房价下跌幅度不能超过25%,否则对谁都没有好处”, 不宜再出台进一步打压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可以通过减税涨工资提高居民的收入,实现扩大内需的需求的建议。
上述言论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重量级政商人士的观点。“增长优先论”曾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方针,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观点的确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破除“平均主义”的计划经济时代,效率增长优先起到了引导社会思潮的革命性影响。然而时移世易,变法易宜,任何改革的思路和观点都必须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结合,一旦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期,那么改革的思路也必须有所改变。
事实上,对于“效率与公平”争论,近年来始终是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譬如人均GDP进入1000至3000美元时期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提升社会公平性,保民生的社会经济意义愈加凸显;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必须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等等。归根结底,这些讨论都强调了公平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重要性已超越了效率。
既然公平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影响已经超越效率,那么是否还应当坚持高增长模式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正是在极端追求增长效率的模式之下,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已出现大幅滑坡。一些着力追求GDP的政绩,更多已异化为单纯的“数字式”增长,而离实际真正值得关注的国民经济产业科技潜力、居民社会保障与消费能力提升、国富民强与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增长等诸多中长期目标愈行愈远。
最为突出的即是时下争议最多、矛盾最为集中的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本身即为劳动力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非政府所应重点发展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所谓支柱产业带动60多个行业之说,本身并不稳妥可靠,且不说保障房建设同样拉动这60多个产业,而粗钢、水泥等产业亦非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有持续价值的高新技术产业。
房地产行业与其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如说是地方政府收取出让金、维系土地财政的支柱产业。呼吁给楼市减压的专家观点,事实也就是为维持“纯数字式”的增长说辞。目前,我们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面临诸多两难问题,这其实也是增长与公平何者为先的问题。
如果继续以增长效率优先,结果已可预见。倘若房地产市场重归宽松环境,则一轮报复性反弹势在难免。再来一轮大涨之后,中国楼市即便是“丈母娘需求”、“合全家三代”也是无能为力的了。届时楼市实际上仅存投资需求,真正的居住需求将会被完全扼杀。届时,外围做空中国的压力也会不断强化。所以,此时给楼市减压,不仅不会给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增长,反而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泡沫化,并加大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由此对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的负面冲击,实在难以估计。
虽然也有专家提及可以通过减税、涨工资来提高居民的收入,但是鉴于目前“强政府、弱民生”状态下的提高个税起征点难度重重,以及众多受雇于私营企业的中低收入阶层提薪难度颇大,实际个人收入的提升将远慢于楼市价格的上涨速度。
说到底,目前中国经济的关键是,再不能延续过去“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模式,而是需要转换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政策监督管理。打破各个行业的垄断,限制外资过度扩张冲动,提升民间资本的经营活力。同时,在社会政策领域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强调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防止财富过度集中引发社会矛盾。
(作者系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