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产经新闻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信息披露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高管薪酬怎么监管
  • 欧洲银行测试避重就轻前景难测
  • 舍弃增长优先 化解“两难”困境
  • 部委环保“督办令”别成一纸空文
  • 在美元与欧元的“跷跷板”效应下
  • 英国毕业税方案胎死腹中
  •  
    2010年7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高管薪酬怎么监管
    欧洲银行测试避重就轻前景难测
    舍弃增长优先 化解“两难”困境
    部委环保“督办令”别成一纸空文
    在美元与欧元的“跷跷板”效应下
    英国毕业税方案胎死腹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舍弃增长优先 化解“两难”困境
    2010-07-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志明

      ⊙陆志明

      

      在外部欧美发达国家“二次探底”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增长势头趋缓之际,各种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管制的言论再度抬头。近期就有两位专家“提出了房价下跌幅度不能超过25%,否则对谁都没有好处”, 不宜再出台进一步打压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可以通过减税涨工资提高居民的收入,实现扩大内需的需求的建议。

      上述言论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重量级政商人士的观点。“增长优先论”曾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方针,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观点的确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破除“平均主义”的计划经济时代,效率增长优先起到了引导社会思潮的革命性影响。然而时移世易,变法易宜,任何改革的思路和观点都必须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结合,一旦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期,那么改革的思路也必须有所改变。

      事实上,对于“效率与公平”争论,近年来始终是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譬如人均GDP进入1000至3000美元时期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提升社会公平性,保民生的社会经济意义愈加凸显;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必须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等等。归根结底,这些讨论都强调了公平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重要性已超越了效率。

      既然公平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影响已经超越效率,那么是否还应当坚持高增长模式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正是在极端追求增长效率的模式之下,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已出现大幅滑坡。一些着力追求GDP的政绩,更多已异化为单纯的“数字式”增长,而离实际真正值得关注的国民经济产业科技潜力、居民社会保障与消费能力提升、国富民强与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增长等诸多中长期目标愈行愈远。

      最为突出的即是时下争议最多、矛盾最为集中的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本身即为劳动力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非政府所应重点发展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所谓支柱产业带动60多个行业之说,本身并不稳妥可靠,且不说保障房建设同样拉动这60多个产业,而粗钢、水泥等产业亦非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有持续价值的高新技术产业。

      房地产行业与其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如说是地方政府收取出让金、维系土地财政的支柱产业。呼吁给楼市减压的专家观点,事实也就是为维持“纯数字式”的增长说辞。目前,我们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面临诸多两难问题,这其实也是增长与公平何者为先的问题。

      如果继续以增长效率优先,结果已可预见。倘若房地产市场重归宽松环境,则一轮报复性反弹势在难免。再来一轮大涨之后,中国楼市即便是“丈母娘需求”、“合全家三代”也是无能为力的了。届时楼市实际上仅存投资需求,真正的居住需求将会被完全扼杀。届时,外围做空中国的压力也会不断强化。所以,此时给楼市减压,不仅不会给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增长,反而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泡沫化,并加大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由此对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的负面冲击,实在难以估计。

      虽然也有专家提及可以通过减税、涨工资来提高居民的收入,但是鉴于目前“强政府、弱民生”状态下的提高个税起征点难度重重,以及众多受雇于私营企业的中低收入阶层提薪难度颇大,实际个人收入的提升将远慢于楼市价格的上涨速度。

      说到底,目前中国经济的关键是,再不能延续过去“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模式,而是需要转换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政策监督管理。打破各个行业的垄断,限制外资过度扩张冲动,提升民间资本的经营活力。同时,在社会政策领域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强调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防止财富过度集中引发社会矛盾。

      (作者系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