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调查·产业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动向
  • A4:市场·资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未来十年生物医药行业保持高速增长
  • 医药行业经历阵痛
    下半年市场孕育三大机会
  •  
    2010年7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调查·产业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调查·产业
    未来十年生物医药行业保持高速增长
    医药行业经历阵痛
    下半年市场孕育三大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未来十年生物医药行业保持高速增长
    2010-07-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宦璐 ○编辑 王晓华

      高端访谈

      专访中国医药产业技术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

      ⊙记者 宦璐 ○编辑 王晓华

      

      2010年5月6日生物制药新贵海普瑞登陆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以每股148元刷新A股发行价最高纪录。而控制着海普瑞79.98%股权的李锂夫妇一跃成为中国新“首富”。

      此举被业内解读为“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业内人士指出,“首富”第一次出自生物制药行业的意义,正如当年的陈天桥之于互联网、施正荣之于太阳能、黄光裕之于连锁消费、王传福之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第一次聚焦了如此多的关注和好奇。

      那么,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如何?未来还有哪些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生物谷集团BioonGroup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张发宝。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张发宝是中国医药产业技术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生物谷集团旗下包括生物谷网站、生物在线、制药在线、生物汇展、生物招聘、中国生命科学论坛、生物谷技术征信等服务平台。他表示,未来十年,生物医药产业将会保持快速发展,同时,在生物医药产业中,他最看好的是医药研发外包的CRO模式。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

      张发宝:据估计,在未来10年内生物医药行业仍然能保持高速增长。我以上海的张江为例来讲。目前上海仅张江就有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上海的生物医药从简单的企业入驻‘产业集群’向业态过渡阶段。

      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已不容置疑,虽然目前总量规模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上海在2000-2004年期间生物医药工程产业保持年20%以上的增速;而近两年增速更是超过30%,在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到,“把上海初步建成国内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使行业经济总量达到2000亿元”。

      记者:今年二季度,美国药物研发公司查尔斯河(CRL)宣布,将以每股21.25美元、总价16亿美元收购中国制药外包服务公司无锡药明康德(WX.NYSE)。这说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已经进入并购联合时代?

      张发宝: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受重视,这是收购方成形的本质原因。中国不仅是一个外包或 “生产制造”的市场,也应该成为“高端研发”的市场,这些国际巨头不像以往将业务外包过来,而是要真正投入到中国市场。这些企业要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不外乎直接进入、成立合资公司、收购。收购是最常用的策略和便捷通道之一。

      记者:为什么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CRO)最受业界关注?

      张发宝:CRO模式是生物医药产业最热的方向之一。全国各大生物医药园区,几乎均以医药外包(CRO)作为目标进行发展和招商;国内CRO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约有300多家;目前这些企业发展势头很好。实际上在整个美国,也不过460家CRO企业,但是其产值是中国的CRO企业的100倍左右。这一数据说明中国生物医药CRO企业前景相当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