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深圳试点费率改革 个性化车险“看人下菜”
  • 券商“独苗”出海不顺 QDII投资再遇冷
  • 套现违法影响个人信用 四部委联手打击信用卡犯罪
  • 债强股弱变脸 债券产品回归“守门员”角色
  •  
    2010年7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理财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理财一周
    深圳试点费率改革 个性化车险“看人下菜”
    券商“独苗”出海不顺 QDII投资再遇冷
    套现违法影响个人信用 四部委联手打击信用卡犯罪
    债强股弱变脸 债券产品回归“守门员”角色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债强股弱变脸 债券产品回归“守门员”角色
    2010-07-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见习记者 王媛 ○编辑 金苹苹

      债强股弱变脸

      债券产品回归“守门员”角色

      ⊙见习记者 王媛 ○编辑 金苹苹

      

      最近股市的强势反弹令上半年以来的“债强股弱”格局悄然变脸。股市出现了久违的“七连阳”行情,而债市却逐渐走入“牛皮市”盘整阶段,等待政策面与基本面的进一步提示。那么,上半年如火如荼的债券基金等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下半年是否值得继续投资,其在资产配置的角色该如何取舍?

      

      股市抢反弹 债市磨“牛皮”

      虽然沪指一举从2010年7月2日的2319.74点,反弹至7月29日的2648.12点。借“股指”抢反弹,早已成为一些先知先觉资金的共同选择。从前期公布的基金二季报来看,指数基金已在二季度出现了2.27%的净申购;此外,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及中国太保三巨头在内的国内主要保险公司,也已经从6月份的试探性买入,转为目前的连续加仓。

      与之相对的是,在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影响下,债券市场的谨慎情绪开始蔓延,银行间债市交投清淡,收益率涨跌互现。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债市处于一种缺乏方向性指导的状态,盘整于“牛皮市”行情,部分投资者可能选择离场观望,债市转入技术面调整;但由于缺乏基本面的配合和其他偏空信息的支撑,调整空间不会很大。

      中信建投证券黄文涛认为,近期债市收益率的上行是债市对前期CPI意外回落导致的收益率下行的修正,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近期收益率还有一定的上行空间。

      

      配债调结构 优质券种依然被追捧

      虽然不少机构认为下半年债市还需看股市的脸色,但从近期新债供给情况来看,股市反弹显然并没有令机构对债市整体看淡,优质个券依然是机构调整配债结构的首选品种。

      国泰君安在研报中指出,今年2季度基金普遍加强了对企业债的配置,无论是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对企业债的配置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一些新债在一级市场也是受到资金的追捧。财政部28日招标发行的30年国债的认购倍数依然高达1.91倍,并且超过了今年6月18日发行另一期30年国债1.41倍的认购倍数。无独有偶,7月22日,国开行招标发行的两期金融债同样受到了机构的热烈追捧。招标结果显示,两期金融债都获得了追加认购。此外,7月27日招标的进出口银行3年固息金融债和7月22日招标的国开行的7年期浮息债都获得了高达2.83倍的认购。

      

      债券类产品回归“守门员”角色

      如果按一般逻辑来看,既然债市尚未结束行情,债券理财产品的投资大可无虞。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年以来,基金、券商等机构已经积累了不少债券筹码。根据已披露完毕的基金二季报显示,2季度基金普遍加强了债券资产的配置,企业债和可转债的配置比例均有所上升。

      而上半年债基的优异表现也确实让股基“自惭形秽”,投资者纷纷将橄榄枝抛向债基。天相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债券型基金实现净申购21.1亿份。此外,今年上半年,一直承担资产管理“守门员”的债券类理财产品也过了把“前锋”瘾,成为上半年最赚钱的品种。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64只一级债基的平均收益为3.28%,55只二级债基的平均收益率为2.29%。

      业内人士预计,下半年随着新债基和新的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不断发行,债券产品的“粉丝团”或仍将不断“扩容”。

      但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债券市场行情仍有延续的可能,但下半年的涨幅将难以超越上半年。理财专家同时提示:从长期来看,债券类产品更适合作为抵御通胀的理财工具,故而其在投资组合中更多地发挥“守门员”的角色。投资者可以在配置该类产品的同时,依据股市的表现,适当增加权益类投资产品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