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信息披露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动向
  • A4:市场·资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金融可为扩大需求做什么
  • 极端天灾风险呼唤天气金融衍生品
  • 外资药企巨头陷入行贿门
  • 忽视个体资源投入
    长期增长动力堪忧
  • 我交易,故我在
  • 房产调控亟须提高政策执行力与精准度
  •  
    2010年8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金融可为扩大需求做什么
    极端天灾风险呼唤天气金融衍生品
    外资药企巨头陷入行贿门
    忽视个体资源投入
    长期增长动力堪忧
    我交易,故我在
    房产调控亟须提高政策执行力与精准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极端天灾风险呼唤天气金融衍生品
    2010-08-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勇

      环视当今世界,通过建立天气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加强天气风险管理,已被证明是规避天气风险的有效办法。我国幅员辽阔,天气变化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较大,如果能尽早开发天气金融衍生产品,将会有效降低相关企业以及农业所面临的天气风险。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先发展期货交易所交易形式似更为适宜,交易品种则以先推天气指数期货为宜。

      王 勇

      今夏,我国接连遭遇极端灾害性天气。

      特大泥石流瞬间摧毁了“陇上小江南” 甘肃舟曲,几天后,四川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沿线连降暴雨,两年前被特大地震蹂躏过的汶川、都江堰、绵竹、什邡、绵阳等地又遭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袭击。而地震对地质灾害的改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我们肃默地为遇难同胞哀悼时,更应当反思我们在对待与大自然的关系上的教训和责任。从经济发展与风险管理的视角,认真反思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地区因极端恶劣天气引发的洪涝、干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现象。笔者认为,这种现象警示我们,要将天气风险管理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天气风险是天气变化所造成的现金流和收益的变动,包括比正常温度高或低的天气以及除温度以外的非正常天气因素,如特大暴雨、暴雪以及狂风等对企业和个人财务业绩和股价所造成影响的程度。天气风险,是企业和个人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对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经济效益都有重要影响。所以,早在1998年,美国前商务部长威廉·戴利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就说:“天气的好坏不仅是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主要的经济因素。美国经济中至少有1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与天气密切相关。”据估计,目前美国经济约有40%直接受到天气的影响。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受天气影响就更大了。年初以来,一场空前的大旱席卷了西南五省。严重旱情导致这些省市642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46亿多元。在重庆、广西一些地区,刚饱受旱灾之苦,抗旱救灾尚未结束,洪水、狂风又接踵而至。湖南一边闹水灾,一边也有局部地区出现旱灾,永州即其中之一。由此,天气风险及其造成的惨重损失,不能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环视当今世界,通过建立天气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加强天气风险管理,已被证明是规避天气风险的有效办法。天气衍生品市场起源于美国能源行业的反垄断,它是一项针对天气风险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风险管理方式。1996年,美国能源公司创立了一种新型风险管理工具,即与天气风险管理相关的天气衍生品合约,这些工具可用来把企业的天气风险转移到有意愿和有能力处理风险的第三方,并以OTC的方式开展起来。这种方式逐渐吸引了保险业、零售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基金管理业的参与。随着天气衍生品合约在OTC市场的日益发展和成熟,期货交易所开始引入天气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1999年,天气衍生品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始交易,交易品种主要是天气指数期货和天气期货期权。由于天气风险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显著,天气风险管理遂成为美国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天气风险管理协会2008年所做的调查,按合同的票面价值计算,从2000年到2007年,天气衍生品的交易额已从29亿美元上升到近580亿美元,上升了20倍。

      目前,我国对天气衍生品及其作用的了解尚处于起步阶段,天气衍生品市场尚未建立起来。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天气变化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较大,天气风险给许多行业和地区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有目共睹。如果我国能尽早开发天气金融衍生产品,将会有效地降低相关企业以及农业所面临的天气风险。因此,我国发展天气衍生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相关部门应为此而努力。

      国外利用天气衍生品的经验表明,天气衍生品包括OTC交易和交易所交易两种。OTC市场的参与者主要以互换、期权的方式,针对温度、降雨(雪)等指数开展交易,合约标准化要求不高,形式比较灵活;而交易所交易制度比较完备,合约规格标准化,且具有更高的信用保障和流动性。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笔者以为,先发展期货交易所交易形式似更为适宜,交易品种则以先推天气指数期货为宜。

      从世界范围来看,天气衍生品和天气保险是天气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天气衍生品可以成为农业生产者规避农作物产量风险的有效工具。而由于保险公司在承保灾害性天气风险过程中,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天气衍生品交易,通过资本市场化解和转移风险。

      无疑,天气风险管理要真正取得成功,除了必备天气衍生品市场外,还要有高度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规模还比较狭小,保险市场还不发达,期权市场尚未推出。而有些天气衍生品是以农业保险品种和期权作为基础设计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促进保险市场和期货期权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几年前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肩负着建立和发展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艰巨任务。兴许不久的将来,天气金融衍生品会落户该交易所,所以,相关部门还应在培育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文化、加强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开发和设计等方面做好准备。

      另外,鉴于我国的企业和个人缺乏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意识和工具,因此,在能源企业、旅游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以及农业生产者中,需要强化通过金融市场规避天气风险的意识,为我国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