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动向
  • A4:市场·资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广告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B173:信息披露
  • B174:信息披露
  • B175:信息披露
  • B176:信息披露
  • B177:信息披露
  • B178:信息披露
  • B179:信息披露
  • B180:信息披露
  • B181:信息披露
  • B182:信息披露
  • B183:信息披露
  • B184:信息披露
  • 似谜非谜空置率
  • 力争在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跨越
  • 上市银行业绩翻番仍“差钱”
  • 刺激政策难改消费倾向
  • “风险偏好”围绕“安全港效应”转向
  • “库存陷阱”:
    预期主导了市场定价
  •  
    2010年8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似谜非谜空置率
    力争在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跨越
    上市银行业绩翻番仍“差钱”
    刺激政策难改消费倾向
    “风险偏好”围绕“安全港效应”转向
    “库存陷阱”:
    预期主导了市场定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刺激政策难改消费倾向
    2010-08-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业安

      周业安

      说到刺激内需,国内投资和政府购买无需担心,因为其增长的势头始终都很旺盛,对这两块,国人不是担心不足,而是担心过热。唯一需要刺激的是居民消费。居民储蓄率较高,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所以要通过相应的公共政策,比如财政补贴,来鼓励居民消费。特别是,一些专家开始计算,假如庞大的农村人口,每户增加一台电视机的购买,那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消费需求!于是这些专家极力呼吁,要千方百计刺激农村居民消费!

      所谓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无非是要从农户捂得紧紧的腰包里掏出钱来。至少从目前的数据看,电器下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销量在那儿摆着。大概是受到这个消费数据的激励,汽车乡以及其他物品也相继下乡。在专家和厂商眼里,仿佛农村就是个巨大的金矿。殊不知农户的口袋里其实并没有多少钱,如果这点钱很快被刺激完了,那么拿什么来继续支持消费?在推出连续的刺激政策时,至少要问两个问题:农户以前为何舍不得掏腰包?假如农户这次掏了腰包,会带来什么后果?

      消费和收入有关,还和消费倾向有关,后者本质上是个心理问题。假设农村一家两个壮劳力,两人年收入(毛收入)也不过2至3万元,这是按照出去打工的平均收入水平估算的。很显然,在一般家庭,这个收入应该高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如果家里有老人还能在田地里忙活点收入,那么家庭总收入也不过就3万左右。这样的年收入要支撑一家人的衣食住行、礼节性往来、子女教育以及全家人的医疗费用等。这么算下来,一个普通农户每年存上5000到1万就很不错了。这大概也符合现在一些学者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估计,即大概在20%至30%之间。

      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消费,在给定收入的前提下,只有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即每新增一元收入花在消费上的比例。如果收入不变,正常的支出不变,那么这个消费倾向就很难改变。道理很简单,农户之所以保持较高的储蓄率,目的在于防止未来可能的意外支出,即这种储蓄是预防性的。农村的意外支出很多,比如修房子、子女入学、家人的医疗(特别是老人)、红白事等。尤其农户的婚嫁支出是很大的。按照我们老家目前的消费水平,一次婚嫁,盖房大概需要8至10万;其他统共大概要花费金额5万左右。想想看,给儿子娶个媳妇大概要花去十几万,而自己每年储蓄才1万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农户大概要储蓄10年以上,才能完成这样一桩婚嫁事。这还没考虑婚嫁支出以外的其他支出。

      如此算下来,大概农村两个劳力在子女婚嫁之后方能开始为自己储蓄。而那个时候的储蓄就需要为自己的养老打算了。这些计算还不过是假定了两个劳力一直有稳定的收入,并且收入的增长能跟得上物价的上涨,以及没有其他大的意外支出,也没有多个儿子。不然的话,这些储蓄都还不够。想想可怜,两个农村壮劳力自从结婚生子,就开始了艰辛的生活。其实农村居民如此,城市普通工薪阶层何尝不是如此。终其一生,你会发现,农村居民其实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额外消费!那么可能你会问了,为什么家电下乡,农户电器购买量上升?原因很简单,电器是婚嫁中的必备品,迟早都是要购买的。那么在近期准备结婚的人群中,提前购买也是很正常的。仅仅这项支出加总起来就很大。更重要的是,家电下乡,相当于是电器打折销售,农户会判断这种政策可能是一次性的,因而提前消费。所以,是这种对折扣的心理判断,促使其调整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权衡,进而扩大了现在消费的比重。

      但请注意,这种调整是一次性的。假如政府宣布电器优惠政策是持续的,一直存在的,那么农户就会形成一个新的预期,就不会着急消费,而会按照原有的节奏处理现在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这样一来,持续的刺激政策就将没有效果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心理账户决策,即家电下乡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形成了支出的节约,农户把这归结为一次性的所得,因而给予不同的消费倾向。如果刺激是持续性的,那么农户就不会形成这种临时账户,也就不会暂时改变消费倾向,结果消费行为不变。

      因此,不能指望通过持续的刺激农户消费政策来提高农户需求。说白了,就是激励农户买一台电视机可以,但很难激励其买第二台、第三台,农户总共也就那点钱,该怎么花都心里想好的,试图去改变他们内心的规划,几乎不可能。刺激政策,只能促使农户调整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权衡,但无法提高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如果非要改变消费倾向,只有持久降低农户的实际支出,来弱化其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写到这,相信读者已很明白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在刺激内需的同时,应真正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样,才能通过改变农户的心理来达到改变消费倾向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