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并未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相反,即将告别二位数增长的时代。今年4月开始的房地产新政与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未来我国通胀的压力。鉴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些年来一直被低估,不宜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我国的通胀程度。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妨盯住一组价格指数并尽快实施正的实际利率政策。
刘熀松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平台积累了较大风险,房地产泡沫严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无效投资增加,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基础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高盛(亚洲)联合开发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的先行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呈下降趋势,这预示着短期内中国经济将缓慢降温。而笔者的判断是,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为9.5%。我国经济并未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相反,即将告别二位数增长的时代。即使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2011年也很难保持。
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我国30年来保持了年均9.7%的增速。综合分析我国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人口红利、技术进步、投资增长、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因素,2011年至2015年我国的年均增长速度或将减至为8%。
如果以谷底作为经济周期的起点的话,那么最近一次经济周期的上行期始于1998年,那年经济增速7.3%。 2007年达到顶峰,为13%,历时9年,随后进入了下行周期。显然,2009年不存在有些经济学家所讲的“V”型复苏。我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此次经济周期的下行期,下行期何时结束,目前还很难判断。
在当前关于通货膨胀的讨论中,有人认为中国将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有人认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但不会太严重。讨论中,有人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同于通货膨胀指数。也有人将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作为发生通胀的依据。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分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论者对通胀的定义不一致。按照传统教科书,通货膨胀是指实体经济中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唯一刻画它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牵涉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很难及时取得,因此,实际生活中,一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一系列物价指数来替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为直接关联普通居民对物价上涨程度的感受,所以最为重要。传统的通货膨胀定义,不包括房地产价格涨跌,这直接导致了居民对价格上涨幅度的理解与货币当局不一致。为了将我国通货膨胀的问题讲清楚,笔者试着以广义通货膨胀和狭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来解释。广义通货膨胀,是指包括房地产商品在内的所有实体经济领域中商品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狭义通货膨胀是指传统教科书上的通货膨胀。有这样的定义,通胀形势就很清楚了:
2004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中度广义以及中度狭义的通货膨胀。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跌0.7%,房价上涨21%。由此可测算出广义通货膨胀率为6.89%,远高于CPI反映出来的涨幅。同样可以测算出其他年份的广义通货膨胀率的算术平均值是5.7%,呈现出中度通货膨胀的特征。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狭义通货膨胀的科学指标,用这个指标衡量的狭义通货膨胀程度,同样远远超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严重程度。2004年至2009年,狭义通货膨胀率算术平均值是5.87%,6年间广义通货膨胀程度和狭义通货膨胀程度十分接近,这也相互印证了数据的可靠性。
如果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通胀的衡量指标,那么2004年到2009年的通货膨胀程度的算术平均值是2.87%。但很遗憾,这个数据得不到社会大众认同,与前面计算出来的广义通货膨胀程度和狭义通货膨胀程度相差也很大,如果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这6年间的通胀,那大约每年被低估3个百分点。我国的利率政策是参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制定的,因此,我国的存款利率被压低了3个百分点,这是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据此,笔者以为,暂时不宜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我国的通货膨胀程度。首先,我国居民消费率连国内生产总值的40%都不到,用40%的部分来代替全部,误差肯定很大。美国可以近似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胀程度,因为美国居民消费率高达70%以上。另外,由于统计上的原因,比如样本品调整滞后,权重调整滞后,再加上粮食价格的直接补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本身被低估了。如果要用价格指数来衡量狭义通货膨胀,也要综合考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等价格指数。
依上述分析,2004年以来,我国实际通胀年均约6%,为中度通胀,今年4月开始的房地产新政,将对房地产价格产生较大下行压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广义通胀压力。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未来我国的狭义通货膨胀压力。未来通胀压力并没有某些专家想象得那么大。
为什么未来我国不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笔者试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角度略解之。2003年我国GDP为13.58万亿元,2009年GDP为34.05万亿元,增长150.70%。2003年M2为221222.8亿元,如按GDP同样的增速,则2009年的M2应为554603亿元,但2009年实际M2为606225.01亿元,多了51621.5亿元。大家现在担心的,就是这5万多亿广义货币将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产生压力。实际上,这种担心大部分是多余的,因为我国的货币化程度一直在深化中。比如,我国大量农村建设用地和耕地,原先并没有相应的货币与之对应,因此,当这些土地被国家征用并被出让后,需要增发相应的货币。由此可见,多发的货币已在货币深化的过程中被吸收。当然,未来居民消费价格存在一定的上涨压力,但那并非是供求失衡型,而是成本推动型的上涨,幅度应该有限。
由此,笔者建议,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妨盯住广义通货膨胀指标或盯住狭义通货膨胀指标,或者盯住一组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并且尽快实施正的实际利率政策。否则,可能会误判通货膨胀形势。再说,负利率政策严重侵害了储户的利益,是造成房地产泡沫、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