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信息披露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价值报告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A9:市场·期货
  • A10: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大周期底部
  • 飞升金价
    正逼近最后的疯狂
  • 外资拿走中国汽车70%利润
  • 国美危机正向的种子
  •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 以“重业绩轻规模”内观机制促基金回归本位
  •  
    2010年9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大周期底部
    飞升金价
    正逼近最后的疯狂
    外资拿走中国汽车70%利润
    国美危机正向的种子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以“重业绩轻规模”内观机制促基金回归本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以“重业绩轻规模”内观机制促基金回归本位
    2010-09-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湘源

      ⊙黄湘源

      

      由“重业绩轻规模、重回报轻排名”的内观机制,取代“只看衣冠不重人、只重排名不挣钱”的外观机制,是基金机制革新的重大课题。

      “内观”是一种古老的禅修方法,意思是透过观察自身,如实了解事物真正的面目,从而净化自己的身心。笔者之所以主张基金用内观法取代外观法,不仅是因为从基金经理的个人修养来说需要通过“日三省吾身”来“静神定心”,解脱名缰利锁的困惑烦恼,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对“只争排名不挣钱”的外观机制实实在在的拨乱反正,寻找到一种能实现基金经理、持有人与股东共担收益与风险的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使基金能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职,尽到其为持有人与投资人谋利赚钱的本分。

      目前对于基金来说,与其说持有人和投资者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还不如说管理费才是他们心目中实际上的衣食父母。基金排名争霸战之滚滚浓烟的背后,无不有着多方面的巨大利益驱动。作为基金排名大战的主角,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与其职业发展和绩效奖励直接挂钩。排名前后的差别,动辄年终奖千万和几十万之间的差别!而对于靠收取管理费为生的基金公司来说,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的品牌知名度,则不仅给发行新基金和持续营销老基金带来底气十足的广告效应,而且也意味着伴随管理资产规模骤升滚滚而来的巨大利益。

      其实,基金排名榜不仅忽悠投资人,本质上何尝不也是自欺欺人者的欺人自欺?基金的问题就在于花别人的钱不心疼。“只争排名不挣钱”的外观机制,更使得基金经理或基金公司当需要为了争排名而不顾一切地选择砸盘或买套的时候,可以一点也不必为是否有可能影响到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而有所顾忌,更不用说去稍稍考虑一下他们的心理感受了。而这也恰恰是某些基金公司刚刚在排名榜上风光无限,转眼之间就惨败于滑铁卢的根本原因。

      基金引入内观机制,首先要从审视现行管理费制度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革弊兴利。针对那种为了多提管理费而片面追求基金规模扩容的倾向,基金管理费应当改变目前单纯按基金份额一定比例来提取的方法,实行可浮动的计提比例分级制,同时,以实际经济效益为系数,让管理费计提比例与基金效益挂钩。举例来说,假定一个10亿份额的基金管理费基数为1,利润为正,系数亦为1。利润每增减10%,系数则按正一负二的比例相应增减,如正加0.01,负减0.02。而按照业绩比规模更重要的原则,100亿份额的基金管理费基数则宜由1减为0.8,利润系数同上。基金管理费提取得合理不合理的观照系数,只能是利润而不是规模,基金为持有人和股东创造的利润越高,可以适当提高提取管理费的比例;反之,则不仅无颜而且也无法躺在管理费上睡大觉。

      基金经理激励机制目前既是基金的一大疑点,也是一大难点。现在,公募基金经理留不住,纷纷想往私募基金跑。基金的生命力在人才。单凭“理想”和“精神”留不住人才。在这个问题上,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既然私募基金的经理激励机制比公募基金更有吸引力,为什么公募基金就不能学习学习呢?有什么理由认为公众投资者会不乐意对能为自己谋利赚钱的基金给予激励呢?公募基金不妨以私募基金作为观照之镜,适应资产管理行业自身的特点,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经理激励和约束制度:一方面,对有成绩有贡献的基金经理大胆激励,使激励制度充分体现为富人理财和为公众理财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转会制,使明星经理的身价跟公募基金的持有人和投资人为之付出的代价之间有一个适当互动的转换机制。这样,人才的激励和流动就不会成为基金的压力,反而会成为奋发前进的动力。

      基金投资行为的欠缺理性,与其生成机制分不开。当初,组建证券投资基金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引进新的投资主体、平衡市场供求和激活证券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意无意忽视了对基金作为“社会投资人的专业代理投资者”所代表的股东权利的维护,同时也忽视了他们作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和维护中小投资者权利等方面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现在设法让基金通过内观而发现错位的自我,找回真正的自我,关键就在于促使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们真正懂得,为委托人和投资人赚钱,才是他们的天职和本分。确立并充分强调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基金只有激发起合乎逻辑的代理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只重规模不重赚钱”的错位,从而更好地注重于发现和发掘股票的投资价值,以尽力为委托人和投资人降低风险,创造回报。

      (作者系知名市场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