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央电视台十集纪录片《华尔街》
⊙李国平
创建强大的中国金融业不只是中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的事情,更不是少数所谓“精英”就能完成的,它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如同一个文盲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难以成为经济强国一样,一个金融文盲占大多数的国家也很难成为一个金融强国。因此,让公众掌握现代金融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金融的运行是中国金融业强大起来的条件之一。
在金融危机似乎动摇了人们对华尔街及其所代表的资本市场的信心之际,中央电视台10集纪录片《华尔街》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在梳理400多年来现代金融的来龙去脉中,探寻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中国公众全面认识华尔街及其所代表的资本市场,乃至全面理解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崛起的关系,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也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从《华尔街》中,中国公众可以认识现代金融的真实面貌,可以认识现代金融、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崛起的作用。
华尔街所代表的现代金融与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似乎早已解决了。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失将这一问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在中国,公众似乎还有更多理由怀疑现代金融与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金融业并不发达,但中国经济依然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在经济学家们看来,资本市场能高效配置资金,然而,资本市场的这一作用在中国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来,国人依然有足够的理由视股市为上市公司“圈钱”的工具。当大家开始听说金融创新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时候,金融创新、衍生金融工具又屡次与金融危机联系在一起。
英、美是世界近现代史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在梳理现代金融400多年历史的过程中,《华尔街》客观地再现了在英、美先后发展成为世界近现代史最强大国家的过程中,现代金融与资本市场所起的作用,将帮助公众认识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现代金融、创建发达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
在地理意义上,华尔街是纽约曼哈顿的一条街道,在经济意义上,华尔街是全球金融中心,掌控着世界金融乃至全球经济的命脉。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无所谓是非黑白。经济意义上的华尔街则是非分明:当它领导世界创造财富时,被世人看做天使,而当它破坏财富时,又被世人视为魔鬼。
在人文意义上,华尔街是美国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的产物,有着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各种优点和缺陷。人文意义上的华尔街是“人性”的集中体现,它既贪婪自利,因而成了各种金融罪恶的渊薮,但又极富创造性与进取心,能不断地推动着经济向前发展。人文意义上的华尔街也是人类金融文明的积累与发展,反映了人类在金融领域所取得的已有成就,又在不断地将金融推进到我们从未到过的新领域。
人文意义上的华尔街非常复杂,很难对之做出是非黑白的判断,而人文意义上的华尔街又恰恰是我们最需要认识的。认识了人文意义上的华尔街,我们才能理解它,继而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它。《华尔街》客观全面地介绍华尔街的情况和各方面对它的分析和评论,深入到华尔街所影响的普通个人、家庭、企业与社会等各个层面,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对中国金融业而言,《华尔街》在两方面完成了一件很有益的事。首先,帮助中国的金融业弄明白,华尔街为什么能成为主宰全球经济的金融中心?
在华尔街200多年的历史上,华尔街阴谋论从来就没有消失过,那么,华尔街到底是不是通过策划一场接着一场的金融阴谋而发展起来的?在1929年“大萧条”与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救援华尔街,那华尔街是不是就是在美国政府扶持甚至规划之下,才一步步地发展到今天?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影响中国金融业是否能从华尔街的成长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及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其次,帮助中国金融业认识自身的现状及在全球金融业中的位置。2010年,沪深股市总市值名列全球第二。对于中国经济与中国金融业已取得的成就,外国经济学家们与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们不时有赞美之辞。中国还先后基本上平稳度过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而美国则成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地。那么,中国的金融业是否就成了全球金融业的楷模?是否已经存在可供他人效仿的“中国模式”?令人深思。
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华尔街最值得尊重的并不在于其长达200多年的历史,也不在于它如何发达,而是它的运行机制,是它在经历各种大风大浪之后变得更为强大的能力。可以说,同以往任何时候相比,这正是中国现在更需要冷静、客观、全面地认识华尔街,认识中国金融业的地方。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