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晓波
人们都说,新闻是速朽的文字。这话有道理,但也不全对。通常,绝大多数新闻报道与时评文章,只要时效一过,就会迅速被遗弃,再也无人问津。当然也有例外。那些属于“例外”的文字,或是传播了普世价值,或是深刻揭示了历史轨迹。尽管文字本身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其思想价值与历史底稿的意义,不会被岁月“风干”。
新华社资深记者杨继绳先生的一些文字,就大有“例外”的意味。最近,他将过去近二十年间评论文章集结起来的这本《三十年河东》,就凝结着一位“无冕之王”的心血与思考。
这本集子涉及题材很广,从宏观经济到微观市场,从国家财政到企业改革,从知识经济到财富流动,看似各自独立的文字里,其实又有一条绳索将其串联起来。翻阅这些文章,会发现过去一段时间里的中国经济与社会,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那样的饱满生动。
这一点, 杨先生在书的前言中已有展现。他充分肯定了过去30余年中国的改革,却也指出这段历史留下了很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未来必须确立民主政治加完善的市场经济这一目标。也就是说,《三十年河东》中所收入的文章,孤立地看各有主旨,综合起来观之,却指向了共同的核心命题。
杨继绳先生很早就开始了对“权力市场经济”的批判——这正是本书最重要的主题。遗憾的是,公共权力进入市场、权贵资本绑架利益的现象,在过去一二十年里不但没有消解,反而愈加严重,直至成为今日中国社会的一大“毒瘤”。
权力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公权力的滥用以及不受约束,其严重的危害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杨先生甚至说,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权力的贪婪与资本的贪婪势必恶性结合,“这是当今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根源,是一切罪恶的渊薮。”这个评判,听起来确有让人振聋发聩之感。
今日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就是贫富严重不均。无论是舆论界,还是主政者,都一再指出这个问题的严峻程度。贫富差距的拉大,有多种原因,比如市场经济的“本性”,比如现行财富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但贫富差距一旦突破警戒线,则背后必有推手。现在看来,眼前的推手,就是“权力的贪婪与资本的贪婪”的恶性结合。
权力进入市场经济,不仅是那些滥用手中的公权力者攫取大量财富,还会使得市场缺乏公平竞争,进而打击创新精神,打击企业家精神,甚至侵蚀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灵魂。即其危害,不只体现为攫取物化的财富,更在精神层面消解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动力。如今日中国精英阶层的移民风潮,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都与权力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无疑,如果纵容“权力的贪婪与资本的贪婪”的泛滥,则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又如何能够成为幸福的乐土?
当权贵资本的既得利益集团足够强势,必会阻止改革,其中一些人从先前改革的支持者转变为反对者,成为绊脚石,阻碍社会进步;或是进行伪改革,借改革之名牟取私利。亦如杨先生所指出的,过去改革中形成的既得利益群体形成了强势,他们利用这种强势左右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使他们在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没有改革的政府部门,按照自己的要求,订立自己的改革目标,实施自己的改革措施,把改革向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向推进。“改革目标部门化,部门利益政策化。”可以看到,杨继绳告诫的这些问题,近些年来正不断得到验证。
上述的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我们这个社会陷入权力市场经济困境的表现。这种困境,是过去30余年来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它不能归因于改革本身,但却与改革的不完善、不彻底息息相关。解铃仍需系铃人,要走出权力市场经济困境,则必须继续深化改革,从政府的“自我革命”出发,有效约束公权力。一个尊崇民主、法治理念的现代中国,怎能允许特权阶层的存在甚至横行?
对于如何“解铃”,杨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自觉主动地加速政治体制改革。其实,这个答案与执政党在重要文献中的相关提法,意思是一致的。关键在于,改革如何有序推进,又尽可能地减少社会成本?对此,杨继绳认为,改革需要政治智慧,要善于选择时机、利用时机。政治改革最好是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地前进。这些看法,值得倾听。
当然,在直面权力市场经济困境这个问题上,杨继绳并不孤单。另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周瑞金先生,同样身在体制之内,坚持做痛苦的清晰者,也同样发出了“权贵资本主义的危险越来越大”的警世之言。还有许多的有识有勇之士,也就此问题不断提出严厉警告。相比起来,杨继绳讲得早、讲得准,并且一直在坚持讲。这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新闻记者的良知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