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信息披露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抗通胀债券火爆 美联储“二次量化”苦果隐现
  • 秉稳健创新 做一流券商 承晋商文化 至百年老店
  • 瑞典央行三度升息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
  • 美联储成“惊弓之鸟” 紧急干预止赎危机
  •  
    2010年10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财经海外
    抗通胀债券火爆 美联储“二次量化”苦果隐现
    秉稳健创新 做一流券商 承晋商文化 至百年老店
    瑞典央行三度升息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
    美联储成“惊弓之鸟” 紧急干预止赎危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抗通胀债券火爆 美联储“二次量化”苦果隐现
    2010-10-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美联储“二次量化”政策的潜在副作用已初现端倪。周一,美国上百亿美元的通胀保值国债(TIPS)拍卖被一抢而空,高涨的需求甚至使得这类具有抗通胀特性的债券有史以来首次出现了负收益率,凸显投资人开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高通胀未雨绸缪。

      与此同时,全球最大债券投资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也警告说,美联储的新一轮宽松政策,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高通胀。

      

      TIPS收益率惊现负值

      10月25日,美国财政部发行了总额为100亿美元的5年期通胀保值国债。最近一段时间,这类债券一直相当受欢迎。但令分析人士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批国债的最终中标收益率低至仅为负的0.55%,这也是美国有史以来头一回出现通胀保值债券收益率降为负数的情况。

      与普通的债券不同,持有TIPS的投资人可以根据通胀水平的变化而获得对其本金的额外补偿,但其实际收益率会稍稍低于同期的普通债券,因此被称为通胀保值债券或抗通胀债券。抗通胀债券收益率为负,说明投资人认为未来的CPI水平会超过常规的债券收益率。

      通常,收益率越低意味着市场对债券的需求越旺盛。分析师表示,投资人追捧TIPS债券,表明市场预期未来通胀率会上升,因此纷纷抢买这类抗通胀债券避险。

      近期,由于美联储明确发出了准备采取更多量化宽松措施的信号,投资人不再对通缩忧心忡忡,转而开始为可能出现的通胀未雨绸缪,这也使得TIPS在过去两周的表现优于普通国债。相应的,普通国债与TIPS的息差也大幅扩大,这一息差通常被称作盈亏平衡通胀率(BIR),是衡量市场通胀预期的常用指标。

      8月底,美联储伯南克在怀俄明州的讲话暗示,美联储可能将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自那以来,美国的10年盈亏平衡通胀率已从1.49%升至2.18%的五个月高点,说明通胀预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阿莱克斯认为,TIPS收益率出现负数发出了一个信号,即投资人强烈预期美联储能通过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创造出一定水平的通胀。鉴于当前名义利率极低,要使得所谓的盈亏平衡通胀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胀保值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必须是负数。

      不顾后果的“危险游戏”

      在量化宽松的大背景下,彭博资讯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市场目前的平均预期为,今年美国的通胀水平可能为1.6%,远远高于去年的1.1%。

      分析师表示,作为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的一部分,美联储可能将再次买入国债和TIPS,进而鼓励投资者买入这些资产。但投资人也开始担心,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也有可能走得太远,最终导致通胀失控,由此也使得TIPS格外受到追捧。

      德盛安联资产管理旗下的债券投资机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仍在通往“新常态”(New Normal)的颠簸道路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持续多年,其间世界经济可能呈现政府监管收紧、消费低迷、增长缓慢以及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日益减弱等特点。在此大环境下,PIMCO建议投资人对风险持审慎态度,并认为美国的通胀保值债券可能出现战略投资机会。

      美国投资顾问公司MTB的基金经理史蒂斯表示,美联储已明确表示,通胀水平太低,基于此,他认为通胀保值债券的价格有些低估。史蒂斯最近一直在买入TIPS,并将旗下管理的债券基金中TIPS的比重增至10%左右。

      不过,即便在美联储内部,一些决策者也不认同继续大规模实施量化宽松。今年美联储的投票委员之一、堪萨斯联储银行总裁洪尼格近日表示,量化宽松是“危险的赌博”,可能酿成几年后的另一场金融危机。洪尼格说,作为央行,美联储需要看得更为长远,他在今年迄今为止的每次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都投了反对票。

      

      债券专家警告通胀风险

      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会很快启动新一轮的资产收购计划,外界对这轮收购的总规模预测超过上万亿美元,而最初可能会宣布收购5000亿美元。但分析师也担心,在美联储成功地消除了通缩隐患的同时,通胀可能也会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

      一些专家则已明确提出了警告。纽约Miller Tabak公司的首席策略师格林豪斯表示,美联储的所作所为是在致力于拉高通胀预期,同时刺激就业,但风险在于,一旦通胀幽灵钻出了魔盒,美联储可能面临上世纪70年代晚期类似的恶性通胀局面。

      知名投资人、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CEO埃尔埃利安本周表示,美联储继续收购国债不能起到压低美国失业率的作用,但却会导致全球通胀上扬。埃尔埃利安还指出,美联储继续收购国债,会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高,因为美国向经济体系注入的更多资金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