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特别报道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以房产税重塑住房格局
  • 中国太有必要建立“水金融”制度
  • 盼价值投资理论薪火相传
  • 央企如何转向包容性增长
  • 中国经济面临再次“去库存化”压力
  • 躲在幕后的网络打手
  •  
    2010年10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以房产税重塑住房格局
    中国太有必要建立“水金融”制度
    盼价值投资理论薪火相传
    央企如何转向包容性增长
    中国经济面临再次“去库存化”压力
    躲在幕后的网络打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企如何转向包容性增长
    2010-10-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胜军
      刘胜军

      卸任不久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前些天感叹,“我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的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我呢?”

      李荣融的委屈自然有他的道理。据统计,目前共有86家央企在A股上市,控制上市公司达152家,央企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占沪深总市值的35%。从规模上看,截至去年底,108家央企资产总额达210580.8亿元,比2002年底增长了189.68%;央企拥有的国有资本及权益达到62930.9亿元,比2003年几乎翻倍,年均递增13.7%,超过GDP增速。从2003年至2009年,央企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8%,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年均增长19%。去年央企缴税11474.8亿元,比2003年增加7911.7亿元,年均递增21.5%。

      由于央企在规模和业绩上的大跃进,进入世界500强的央企家数从2003年的6家猛增至去年的30家。

      央企一度是亏损累累的财政包袱,实现如此根本性的转变,殊为不易。央企业绩的飞跃,既有体制改革的红利,也大大受益于过去十年的经济腾飞,而央企所处的行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首先,经过辅业剥离、社会职能剥离,大破三“铁”,员工观念和激励机制彻底扭转,公司治理大大改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后,最近几年面向社会公开选聘高管,管理团队的职业性大大提升。其次,上市助推央企转型。中海油等在香港和纽约等监管严格的市场上市,在观念和机制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外,内地上市的央企通过IPO和增发筹集了大量资金,财务状况和资金实力大大改善。上市后,管理层的报酬和激励机制也有进一步的改进。其三,央企垄断的一些支柱性行业在加入WTO后的十年中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其四,中央确定了战略性重组、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正确决策。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央企数量减少,集中度提高,竞争力增强。同时,央企数量的减少,也使得国资委有足够的精力行使股东权利,完善央企的公司治理,终结了管理混乱的局面。

      因此,回头看问题的另一方面。公众当初质问国企,主要是国企亏损、市场竞争力差,消耗大量的国家财政资源。如今,业绩骄人的央企为何依然承受了很大的舆论压力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可以列出这么几点:

      一些央企在与民争利。电信业是最典型的例子。竞争不充分和价格管制的长期存在,导致电信运营商得以收取过高的电信资费,致使我国电信资费水平长期高于发达国家。银行业也是如此,我国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长期大于两个百分点,远超出欧美。这样的代价是,存款利率偏低,有不少年份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存款人从整体上补贴净借款人(企业)。

      央企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他们想方设法维护现存的行业壁垒。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希望能进入金融、石油等央企主导的行业,但一直进展甚小。中央虽然几度发布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关键行业对民营企业实现准入,但在实际操作中,阻力依然强大。

      虽然已在体制和机制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央企仍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主要负责人由组织部门任免;薪酬依然半行政化;央企负责人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双向流动依然频繁。

      央企利润虽多,但只有10%的分红要求,大量利润留在央企为企业管理层支配。对管理层而言,可支配的资金自然多多益善。拥有过多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的央企,不可避免会出现多元化甚至乱投资的问题。国资委虽然可以通过行政性的命令去规范和约束央企的投资冲动,但这种行政化的指令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又往往陷入事后诸葛亮的被动局面。更重要的是,频频以行政化指令去强制央企,并不足取。央企屡屡成为地王,某央企以“全产业链”的旗号涉足葡萄酒、大米、蜂蜜、乳业、方便面,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央企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国家战略。

      由是观之,李荣融的困惑,不是他本人能力不彰,而是现行体制之困,是央企改革棋至中盘遭遇的中盘迷失。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以此来比照央企,则未来改革方向其实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探索阶段,转向更加注重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在包容性增长的框架中,民营企业和央企应享受同等的市场地位,消除垄断;央企应坚决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应深化公司治理改革,实现管理团队的职业化,摆脱行政化思维的羁绊;央企利润应提高强制分红比例,让全民都能受益……

      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政府应逐步降低在央企中的持股比例,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央企的公司治理,摆脱行政化的束缚,更可以获得更多财务资源投入到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全力推动中国经济尽快转型。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