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特别报道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千呼万唤始出来 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市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 指标股领跌 沪指尾盘跌破3000点
  • 每日关注
  • 银行渐别再融资影响
  • 息差平稳反弹 银行业绩增长合预期
  •  
    2010年10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千呼万唤始出来 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市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指标股领跌 沪指尾盘跌破3000点
    每日关注
    银行渐别再融资影响
    息差平稳反弹 银行业绩增长合预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渐别再融资影响
    2010-10-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凌云峰 ○主持 于勇

      ⊙凌云峰 ○主持 于勇

      

      10月以来,市场一改今年以来中小盘市值股票唱独角戏的局面,由煤炭、有色等强周期大盘股担当冲关主力,仅10多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即大涨15%,站上3000点一线。连沉寂多时的“大象”股——银行也开始强力反弹,并成为领涨板块之一。上半年银行股因纷纷推出巨额再融资,为投资者所回避。难道仅仅过了一个国庆节,银行股就改头换面了?其实不然。银行还是那个银行,只不过是市场情绪发生变化而已。我们要做的是,理性看待银行发展趋势,这或许对投资不无裨益。

      市场把银行归类为周期性行业。银行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周期性行业。银行是一个大服务类企业,是为所有行业服务,而且可以通过对行业的选择,平滑周期性变化对自身的影响。银行还可以根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进行逆周期管理。近年来,内地银行利润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即使在08年金融危机时候,银行利润非但没下降,反而保持了30%的高增长。从利润的角度来看,银行没有周期性。

      在国内,金融业还是垄断行业,国家对金融牌照管控严格。A+H上市的内地银行A股折价率普遍在10%以上。香港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市场,它的定价应该更为成熟。为什么投资者对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上市银行给出的不是垄断性溢价,反而出现大幅贴价呢?除了盘子大、不易炒作的因素之外,也和市场的普遍预期有关。

      银行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基本反映了投资者对于新的拨备和资本监管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预期,伴随宏观经济的企稳向好,银行业绩的稳定增长和分红比例逐步提高,巨额融资等利空的逐步消化,银行股估值有望逐步修复。

      而银行业中长期发展趋势,亦可为投资者参考。

      首先是间接融资比例和利率市场化问题。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日在谈到银行业环境变化时提到,“直接融资会进一步提高,间接融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同时,利率也将逐步走向市场化。这样就对银行整个的业务空间、客户空间和盈利空间形成很大的压缩”。但中国在融资来源上更接近欧洲国家,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已经提了十几年,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国利率市场化一进程可能要持续5-10年。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也认为,未来5到10年,利差收入仍将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其次是行业成长性问题。由于09年以来的信贷狂飙,银行业规模增长迅猛。目前整个银行业资产规模膨胀到80万亿以上。虽然监管层根据形势变化,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对信贷总量和进度进行调控。但今年新增贷款目标7.5万亿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银行业仍处在较快增长阶段。未来,中大型银行增长速度会缓下来,而中小金融特别是以农信社、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农村金融会有更大的发展。

      其三是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国内银行在经营上的同质化一直为市场诟病。国内银行必须在降低资本消耗的前提下,获取收益最大化。过去那种垒大户、争规模的方式在未来难以为继。

      其四是创新能力问题。由于储蓄的投资需要将会快速增长,居民金融服务需求将更加多样化。随着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也会快速增长,需要银行业提供多种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同时,必须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可以说,创新能力决定了银行在未来的竞争力。

      在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情况下,中短期内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并不存在。而管理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并具创新精神的银行将是长期的投资目标。

      (作者系本报市场编辑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