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特别报道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千呼万唤始出来 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市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 指标股领跌 沪指尾盘跌破3000点
  • 每日关注
  • 银行渐别再融资影响
  • 息差平稳反弹 银行业绩增长合预期
  •  
    2010年10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千呼万唤始出来 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市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指标股领跌 沪指尾盘跌破3000点
    每日关注
    银行渐别再融资影响
    息差平稳反弹 银行业绩增长合预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息差平稳反弹 银行业绩增长合预期
    2010-10-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周鹏峰 唐真龙 ○编辑 陈羽 于勇

      ⊙记者 周鹏峰 唐真龙

      ○编辑 陈羽 于勇

      

      今日公布的4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业绩表现颇为抢眼,农行、中行、深发展、光大分别实现净利润701.85亿元、829.60亿元、47.3亿元、100.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6.32%、27.48%、30%、71.35%,净息差的逐步扩大是业绩高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几家银行的三季报应该说符合市场的预期,也符合过去几年商业银行的增长势头。”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目前市场预计不包括农行、光大,上市银行2010年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幅或与上半年持平为三成左右。

      从今日公布的三季报来看,几家银行的净息差同比持平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农行、光大均在三季报中表示,净息差逐步扩大或净利息收益率反弹是业绩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中行前三季净息差2.04%,比上年同期上升0.01个百分点。深发展前三季息差虽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深发展称,净息差季度环比略有提升。

      “各家银行的情况应该是大同小异。”赵庆明分析称,银行净息差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早投放、早收益”的经营原则,由于很多商业银行在上半年投入了较多的贷款,进入下半年以来这些银行进入收获期,使得净息差在三季度开始提升,这一状况在四季度有望延续。

      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如果未来央行继续采取不对称加息的方式可能会对商业银行净息差产生负面影响。”赵庆明表示。10月20日,央行采取了不对称加息的方式,对于此次加息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赵庆明认为总体上应该是偏中性的,对有些银行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大企业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相对较少,而对于有些银行则是正面影响。“未来央行还有继续加息的可能,因此货币政策对净息差的影响还要进一步观察。”

      中间业务的较快发展也是商业银行净利润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家银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不过从今日公布的四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来看,各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情况各异。

      其中,深发展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大幅增47%达11.5亿元,远高于净利润30%的同比增速。农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剔除代理财政部处置不良资产业务手续费收入后,同比增长45.99%,高于36.32%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但中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13.44亿元,同比增幅19.79%;低于27.70%的净利润增速。光大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71.35%,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幅则为43.77%。

      对此,赵庆明表示,短期内,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监管层对银信合作业务的规范,由于很多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都依赖于银信合作,在未来可能会对部分银行的中间业务带来一定的压力。

      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在今年上半年曾经一度制约银行股的市场表现,不过已公布三季报的四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额及不良率均实现双降,其中农行不良率相比上年末下降0.8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深发展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57%。

      与此同时,各家银行拨备覆盖率比上年末均有了大幅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其中光大拨备覆盖率达到265.49%,在四家上市银行中最高。

      对此赵庆明表示,“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没有大的隐忧。”从目前公开的信息进行分析,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但是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并没有大的隐忧。此外,目前最受关注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情况可能也非市场预料的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