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农历“牛年”,中国股市也步入一轮牛市的最高潮。四川长虹作为领军者,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市场上流传着据说是长虹掌门人倪润峰说的话,“什么时候买入四川长虹都是对的,什么时候卖出四川长虹都是错的”。
时值四川长虹上市后的第四个年头。1994年至1997年,四川长虹每股收益分别达2.97元、2.28元、2.07元和1.01元,居沪深两市前列,被誉为“第一蓝筹股”。
1997年5月21日,长虹股价攀上66.18元;有人还记得那天是农历“小满”。此后,四川长虹股价逐波回落。昨天上证指数大涨1.34%,而长虹整天盘桓在4元之下。昔日蓝筹雄风荡然无存。“第一蓝筹股”的命运跌宕留给证券市场很多话题。
⊙记者 吴正懿 田立民 ○编辑 裘海亮 朱建华
长虹出川吹起业绩浪
其实,20年前知道四川长虹的人并不多。“1994年上市前,长虹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千人报告会,当时的上海投资者根本没听说过长虹,对长虹近30亿的销售收入、2块多的每股收益,都觉得不可思议。”16年过去了,四川长虹董秘谭明献仍然记忆犹新。
1994年3月,四川长虹在上交所上市,那时的长虹,只是因每股收益1.2元打破了中国股市以往的每股盈利纪录而引起议论,并不是投资者关注的股票,当时市场热衷是所谓“消息”。
1996年,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股市规模的扩大,在管理层的倡导下,投资者开始探索以业绩和成长性来定位股票价格。上交所在此期内建立了以绩优股组合为基础的上证30指数,深交所的成份指数也基本将绩优股纳入。
四川长虹从1991年到1995年度,每年都保持了近50%的利润增长;但此前投资者普遍怀疑长虹报表的真实性,并对公司能否持续成长持怀疑态度。而到了这时,四川长虹连年高速增长终于得到了投资者的响应,从1996年初以后,长虹股价持续上涨,并带动大盘随之上扬,而随着1995年度报告的公布,长虹股价进一步攀升,形成了1996年股市的业绩浪。
到了1997年,以四川长虹为首的绩优股已成为中国股市的宠儿;长虹股价从1997年1月3日的22.7元开始快步上升,到了当年5月,最高价越过66元,并引领大盘从900多点直奔1500点。
有研究者评价说,四川长虹的飙升,在中国投资者中终于形成了对“投资价值是股票定价的基础”这一观念的认同。一种以投资价值挖掘、发现、重估为投资操作的行为,一种研究企业、研究投资价值的风尚,终于在中国股市上建立了起来。四川长虹作为中国股市投资理念的化身,也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价格战中跃居行业龙头
“作为彩电业首家上市公司,长虹能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彩电大王,成为沪市最早的绩优股代表,上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谭明献说。
1992年以前,长虹彩电主打以川渝为主的西南市场;1994年上市后,长虹品牌声名鹊起,进入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市场,进而抢占全国市场。
1996年,四川长虹抓住时机发起了一场业内毁誉参半的“价格战”。
是年,政府宣布彩电进口关税从35.9%降至23%,日本松下等跨国公司兴奋不已,而长虹的库存则到了“每个月建仓库都来不及堆放的地步”。3月26日,长虹突然宣布大屏幕彩电直降8%至18%,众多国产家电品牌随后跟进,打响了中国彩电业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令洋品牌徒呼奈何,长虹彩电销售额跃居第一,并导致行业重新洗牌。
对四川长虹来说,那是一段黄金岁月。1993年至1997年,长虹的净利润从4.29亿元增至26.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销售收入由28.53亿元跃至156.73亿元。此外,通过3次配股,长虹从资本市场募得45亿元资金,总股本由上市之初的1.98亿股增至1999年末的21.64亿股,5年间扩张11倍。
谭明献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的首次配股。“当时正值1994年国家汇率并轨、出现通货膨胀银根收紧的调控期,公司贷款无门,通过配股一下募集了4亿多元的资金,长虹熬过一关。”他说,这也使得公司有能力在1996年发动“价格战”,成为行业龙头。
四川长虹副总工程师阳丹则从技术层面给出了另一种解读。“CRT彩电时代,长虹有过三次重大的技术引进,经历了从生产线到机芯再到集成电路的渐进过程。”阳丹说,正是1995年引进大屏幕机芯,才使长虹有可能在1996年对洋品牌大屏幕彩电掀起价格战。
一着不慎十年沉寂
所谓“其盛也勃,其衰也忽”。盛极而衰的轮回在此刻悄然来临,1998年成为长虹业绩下滑的分水岭。
“1998年之后,彩电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求状况进入拐点,CRT彩电产能过大,加之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高度集中,销价快速下跌,长虹随着彩电业一道步入调整。”谭明献感叹说。此后,长虹的销售收入在100亿至150亿元之间徘徊了将近10年。
而几起突发事件也对长虹拖累颇深。四川长虹一位老员工回忆,在长虹鼎盛时期,用当时的销售行话是“没有长虹不成店”,长虹主要采取“点对面”的方式,依托全国各地的批发商、供销公司销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百文。1995至1997三年,长虹通过郑百文实现的销售额约占总额的一半,“但从1998年开始,市场环境剧变,与郑百文的合作土崩瓦解,长虹的原有销售网络不得不重构。”
这时,身处事业顶峰的倪润峰又出险棋,蓄谋对彩电最重要的上游原材料彩管进行垄断。为此,倪润峰拿出10亿元的6个月银行承兑,控制了200万只21英寸彩管。岂料,囤积彩管最终给长虹造成数百万台彩电的库存和上百亿资金的积压。4个月后,倪润峰被迫“开闸放水”,长虹元气大伤。
2001年11月,与APEX的合作又成为长虹最沉痛的梦魇,共造成约38.37亿元的海外应收账款,至今余波未平。2005年4月,长虹在2004年年报中确认亏损36.81亿元,创下新中国证券市场创建以来上市公司年度亏损之最。执掌长虹20年的倪润峰于2004年7月黯然退休。
价格战像把双刃剑,曾让长虹登上了中国彩电大王的神坛,也使长虹的利润越摊越薄,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
“第一蓝筹”何日归来
一位见证长虹兴衰的业内人士认为,长虹长期奉行低成本战略,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企业要实现成本优势,必须要技术领先,“在多家彩电品牌共存的局势下,仅靠价格优势是不可能持久的,企业需要构建可靠的核心技术基础。”
该人士同时认为,由于长虹在鼎盛期业务扩张太快,体态日益庞大,当供需状况发生根本性改变、平板电视等技术日新月异的时候,无法快速“调转车头”,由此错失良机。与此同时,倪润峰极具风格的权威式管理模式,也难免使长虹的决策带有个人意志。
回头来看,四川长虹颠簸的股价曲线,也给迷恋蓝筹股的投资者上了一课。简单而言,投资者应当认识到,不同行业的蓝筹股,在不同时间段都有不同的价值。在投资蓝筹股之前,除关注企业自身状况外,更应看清市场竞争格局和行业发展前景。
显然,2004年开始掌舵长虹的赵勇对此了然于胸。他针对新的市场环境提出“三坐标”战略转型,即沿产业价值链方向向核心技术、关键部品的高附加值拓展,在产业形态方向不断丰富信息家电产业构架,在商业模式方向,逐步建立由离散型交易向连续型交易模式,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初,四川长虹宣布国内首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42英寸以上平板电视面板生产线全面量产,年产能扩至300万片,跻身全球前三大等离子面板制造商。
那么,四川长虹还会像当年一样,成为“绩优成长股”的领军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