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焦点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专版
  • 12:广告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10:资金·期货
  • A11:信息披露
  • A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科学”预测房价下跌?
  • 楼市调控的执行力短板
  • 从异常波动中
    严追大规模连续交易操纵
  • 政策稳健比紧缩与宽松更难拿捏
  • 无就业复苏:美国遭遇最棘手难题
  • 《京都议定书》悬了
  •  
    2010年12月9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科学”预测房价下跌?
    楼市调控的执行力短板
    从异常波动中
    严追大规模连续交易操纵
    政策稳健比紧缩与宽松更难拿捏
    无就业复苏:美国遭遇最棘手难题
    《京都议定书》悬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策稳健比紧缩与宽松更难拿捏
    2010-12-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左晓蕾

      如何把M2增长从去年和今年的过度增长,调整到合理的增长水平,既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又把流动性控制在合理程度,显然比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的程度更难把握。实证研究显示,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升通胀的影响一般要滞后两到三年。如果从2009年开始计算,明年已是第三个年头,通胀今年则已抬头,稳健的货币政策无疑将面对更大的挑战。

      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宽松货币政策的尺度拿捏并不容易;紧缩货币政策的时点也很难把握。实施既不“紧缩”又不“宽松”的“稳健”货币政策,就是要在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寻求货币政策的平衡,那当然是更不容易。

      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刺激经济增长改变通缩预期。2009年,在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大幅下滑,价格指数负增长,央行因此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既定方针。在4万亿政府投资的引导下,银行信贷大幅增长至9.6万亿,达到过去十年平均银行信贷增长的3.5倍。货币供应量M2增长超过32%,而M2增长-GDP增长-通缩=22%,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货币需求22个百分点。结果,经济实现了预期的V型反转,全年GDP增长9.1%。

      但是,9.1%的经济增长与超过32%的M2增长,意味着经济运行创造一元钱的价值,货币供应量增长了3.5元。危机时期货币的“过度”宽松,埋下了通胀的隐患。虽然应对危机宽松货币政策的取向是正确的,对经济的迅速恢复功不可没。但政策“宽松”程度的把握之不易,使扩张的货币政策处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责难之间。

      这次百年不遇的危机的最大始作俑者,就是美联储的“过宽”的货币政策的失误。2000年,美联储为了推动IT泡沫破灭后经济的恢复,大幅降低利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2001年底2002年初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也宣布走出危机,但因为就业率改善缓慢,通胀形势不严重,美联储便将1%的低利率保持了近两年之久,助推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成就”了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实际上,现在世人已开始担心伯南克先生“接二连三”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制造新一轮危机。

      紧缩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遏制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但若政策提前量不到位,也不能控制通胀。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分别增长14.2%和11%,CPI分别达到4.8%和7.9%。14.2%的经济增长,大大超过潜在增长水平4至4.5个百分点,通胀则超过了政府设置的4%的警戒线,经济显然已过热,全面通胀态势明显。2007年货币政策紧缩,全年5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利率,公开市场操作规模有几万亿。据计算,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货币供应量M2增长-GDP增长-CPI增长的结果分别是-2.3%和-1.5%。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加上通胀水平,这说明,那个阶段实施了真正的紧缩货币政策。

      我们注意到,虽然在2007年的紧缩货币政策下货币供应量呈现负增长,但还是没有遏制2008年上半年通货膨胀态势,CPI持续上升到7.9%,两倍于政府设置的可承受通胀水平。这又表明,当经济过热,通胀上升时,才开始紧缩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通胀可能已失去控制作用。正如美国任职时间最长的联储主席威廉·马丁先生说的那样,以控制通胀为目标的中央银行一定要在“盛宴之前撤掉酒杯”。紧缩的货币政策并非一定能控制通胀,成败关键是准确地把握紧缩政策的提前量,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更不容易了。现在市场的共识是,中国经济增长今年约在10%左右。笔者预期,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稳定在现阶段潜在增长率9.5%左右的水平上。今明两年的中国经济可望呈平稳增长态势,经济并不处在偏热或者过热状态,但是通胀上升的压力在不断增大。稳健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把通胀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之下。

      要保证明年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首先,信贷余额不能大幅下降。货币政策每年都有银行新增贷款额度的目标。估计明年支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投资增长可能在22%至23%水平上。而据笔者的匡算,信贷余额增长完全可以支持超过信贷余额增长7至8个百分点的投资增长。换句话收,如果明年信贷余额增长14%至15%,完全可以支持22%至23%的投资增长,当然也可以支持9.5%左右的平稳的经济增长。14%至15%的信贷增长,相当于新增贷款额度增长6.5万亿至7万亿,据此可推论,相信明年新增贷款额度可能在6.5万亿至7万亿的水平上,不会大幅下降。

      其次,保证满足经济平稳运行增长所需要的货币需求增长。如果明年经济增长9.5%, CPI全年增长4%,那么保证经济增长水平的货币需求增长至少是9.5%;通胀水平上升4%,意味着通胀上升增加导致的货币需求至少增加4%,那确保经济平稳增长货币供应量M2至少要增长13.5%以上。由此,笔者估计M2的增长可能在16%左右,略高于13.5%。

      说到底,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通胀恶化也是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一部分。当前,国内外流动性都非常充裕,防止通胀恶化最重要的思路,就是控制过剩的流动性。

      央行需要通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来直接收回流动性,需要通过提升利率来提高资金成本,管理投资规模。如何把M2增长从去年的32%、今年19%的过度增长,调整到合理的增长水平,既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又把流动性控制在合理程度,显然比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的程度更难把握。实证研究显示,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升通胀的影响一般要滞后两到三年。如果从2009年开始计算,明年已是第三个年头,通胀今年则已抬头,稳健的货币政策无疑将面对更大的挑战。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