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广告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理财一周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市场·观察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再谈国际货币新秩序——关于油价的猜想
  • 2011:美元震荡贬值地位更趋动摇
  • 多数城市房贷月度偿付率超警戒
  • 央企海外投资 尤须科学评价监督
  • 小QFII有大意义
  • 高市盈率发行为何能持续
  •  
    2010年12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再谈国际货币新秩序——关于油价的猜想
    2011:美元震荡贬值地位更趋动摇
    多数城市房贷月度偿付率超警戒
    央企海外投资 尤须科学评价监督
    小QFII有大意义
    高市盈率发行为何能持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企海外投资 尤须科学评价监督
    2010-12-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谭浩俊

      

      近日,一条关于央企海外巨亏的报道引发舆论漩涡。该报道称,“境外国有资产基本是一本糊涂账,已曝海外亏损只是冰山一角。”

      随即,国资委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作了解释和说明,认为总体上央企海外投资的盈利能力很强。尽管央企海外资产实现的利润占当年央企总利润的比重,由2008年的50%下降到2009年的37.7%,但央企在海外仍然是很赚钱的,很多企业的海外利润仍然占企业全部利润的50%以上。

      相信这样的解释和说明,没有说到公众关心的点上。一方面,源于这些年来,央企,特别是垄断央企在规范分配行为、加强企业管理、节约社会资源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频频曝出的与民争利现象,使央企与公众之间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心理对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少数企业海外投资亏损数额过于巨大,且没有有效遏制亏损的办法和手段,使公众对央企海外投资的能力和水平产生了怀疑,对国有资产的损失表示了担忧。

      应当说,公众的这些不满、担忧和怀疑,对志在“走出去”的央企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从总体上看,还是公众对央企的关心和爱护、希望与期待。如果有一天,公众对央企的存在已经漠不关心、毫无感觉了,那才是真正可怕的。

      现在的问题是,在央企“走出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公众的过高期望之间已形成了一对矛盾。海外投资不可能没有风险,任何投资者都无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可是公众又无法接受央企海外投资出现风险,特别是巨额亏损这样的风险。如何在矛盾中寻找到平衡点,既需要央企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公众的充分理解。

      对央企来说,由于海外投资不仅有来自于市场的风险,还有来自于投资地区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风险,任何一方调查不充分、考虑不周到、分析不周全,都可能导致投资失误或损失。近年来央企海外投资出现的风险和损失,绝大多数都是这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俗话说,功不抵过。央企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虽然取得了巨大收益,占领了更多的国际市场,扩大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但频频出现的巨额亏损,特别在金融衍生产品、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的投资失误与损失,不仅暴露出央企在这方面的判断能力不足和决策水平不高,也进一步理清了央企今后在海外投资的思路和目标,即央企要“走出去”,更多还应当立足于实体产业。同时,央企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改善在国内的形象,特别要彻底根绝与民争利的陋习。只有在逐步减少投资失误、投资损失和提升形象的基础上,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才能更好地得到舆论和公众的认可与接受,才能真正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对舆论和公众来说,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切不可因为海外投资出现了损失,甚至出现的巨额亏损,就对央企“走出去”百般指责,否定“走出去”战略。这既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不利于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实施了“引进来”战略,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使中国经济少走了许多歪路。但是,三十年后,中国经济如果仍然只是“一条腿”走路,要想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态势,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将会越来越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继续“引进来”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海外投资占领更多的外国市场,通过海外经营赚更多外国人的钱,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出口赚取少量的加工费、人工费。毫无疑问,央企应当仁不让地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当好排头兵,为其他企业“走出去”做表率。

      也正因为这样,舆论和公众应当科学评价、客观分析、理性对待央企在海外出现的巨亏,更多从如何推动和促进央企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减少失误和损失的角度,给央企提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央企提高海外投资的决策水平和能力。毕竟,中国企业“走出去”只是近年来才真正有所启动,还缺少足够的经验和决策判断能力,尤其缺少这方面的高端人才。这些失误和损失,也可认为是在交学费,只是这些学费太过昂贵了。当然,对那些没有经过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属于盲目决策、主观臆断的海外投资项目,必须严肃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中国经济想要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央企必须“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争取到更多的经济地位和话语权,才能不受制于其他国家。而对央企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舆论和公众理应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监督和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