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要闻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公司
  • 8:观点·专栏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调查·市场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观点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海外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 研究
  • A16:基金·对话
  • 基金年前陷入“预期乱局”
  • 忙不忙?
  • 预期不能改变一切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  
    2010年12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基金年前陷入“预期乱局”
    忙不忙?
    预期不能改变一切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忙不忙?
    2010-1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本报记者 周宏

      

      每年到年末,业内是两大“忙”。基金公司忙着催高基金规模,基金从业人士忙着寻找新的职业机会。

      今年则不同。

      一方面,基金催高规模的劲头似乎不如往前。也不是大家都不要规模了,而是,似乎在现在这种时候,硬拿着钱去推高规模的傻事是越来越没意思了。其中一个因素是,搞规模的成本不低。2010年最大的市场改革——基金发行放开后,基金营销成本显著升高。在这种年终关键时候,尤其是各行争相考核存款规模的时候,要推高基金规模,明显是难做了。

      还有个因素,则是今年年末的行情不振。倒退1个多月,市场还是雄心勃勃的,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股市指数下跌了,新基金也放慢建仓速度了,投资者情绪被政策影响的利害,卖内地股票基金似乎又成了个有点难的事。虽然仅看难度,肯定现在要比上半年容易许多了。

      当然,做基金规模,这个事情不会消停的。说得直白些,这就是行业求发展,管理层求生存的基本需要。不管怎样,只要这个行业的大多数股东仍在用短期规模在考核基金公司管理层,则年末推升基金规模的事情就不会终结。而且,这种事情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行业内的竞争情绪是传染的,只要还有人惦记着,整个行业的人心都不会太平的。

      今年另一个忙似乎也消停了不少——跳槽。

      每年年末都会早早来到的“跳槽风”,今年低调了不少。当然,具体数据是没有的,只是业内的感觉似乎是冷清了不少。

      有媒体报道称,今年年中出现过一波跳槽风后,年末就未有过高峰。其实,往年也是年初2季度时候为多,这是和基金行业一贯的年末考核时点有关了。只不过,近年来,市场人员流动日益常态化,很多公司对于人才的防守也处于高峰,种种因素扰动后,自然而然的,以前的一年一度变为了一年好几度的跳槽愿望。

      还有个原因也影响很大,就是整个市场从业人员的扩容。比如最受关注的基金经理的数量,几年前还只有300来位,今年估计保守的算也要突破700多位了,算上专户部门和高管,则业内从业的投资经理估计总和突破1000人。这样大的数量,每年若还有流动自然不比当初的数量了。

      当然,归根结底看,人员流动在内地基金业恐怕很难避免,这是朝阳行业的特色,与其看政策,还不如国际基金公司那样把激励和文化做好。到时候,人是赶也赶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