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宏
每年到年末,业内是两大“忙”。基金公司忙着催高基金规模,基金从业人士忙着寻找新的职业机会。
今年则不同。
一方面,基金催高规模的劲头似乎不如往前。也不是大家都不要规模了,而是,似乎在现在这种时候,硬拿着钱去推高规模的傻事是越来越没意思了。其中一个因素是,搞规模的成本不低。2010年最大的市场改革——基金发行放开后,基金营销成本显著升高。在这种年终关键时候,尤其是各行争相考核存款规模的时候,要推高基金规模,明显是难做了。
还有个因素,则是今年年末的行情不振。倒退1个多月,市场还是雄心勃勃的,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股市指数下跌了,新基金也放慢建仓速度了,投资者情绪被政策影响的利害,卖内地股票基金似乎又成了个有点难的事。虽然仅看难度,肯定现在要比上半年容易许多了。
当然,做基金规模,这个事情不会消停的。说得直白些,这就是行业求发展,管理层求生存的基本需要。不管怎样,只要这个行业的大多数股东仍在用短期规模在考核基金公司管理层,则年末推升基金规模的事情就不会终结。而且,这种事情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行业内的竞争情绪是传染的,只要还有人惦记着,整个行业的人心都不会太平的。
今年另一个忙似乎也消停了不少——跳槽。
每年年末都会早早来到的“跳槽风”,今年低调了不少。当然,具体数据是没有的,只是业内的感觉似乎是冷清了不少。
有媒体报道称,今年年中出现过一波跳槽风后,年末就未有过高峰。其实,往年也是年初2季度时候为多,这是和基金行业一贯的年末考核时点有关了。只不过,近年来,市场人员流动日益常态化,很多公司对于人才的防守也处于高峰,种种因素扰动后,自然而然的,以前的一年一度变为了一年好几度的跳槽愿望。
还有个原因也影响很大,就是整个市场从业人员的扩容。比如最受关注的基金经理的数量,几年前还只有300来位,今年估计保守的算也要突破700多位了,算上专户部门和高管,则业内从业的投资经理估计总和突破1000人。这样大的数量,每年若还有流动自然不比当初的数量了。
当然,归根结底看,人员流动在内地基金业恐怕很难避免,这是朝阳行业的特色,与其看政策,还不如国际基金公司那样把激励和文化做好。到时候,人是赶也赶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