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创业板诞生:让资本活水灌溉科技未来
  • S*ST海纳:死亡边缘的拯救
  •  
    2010年12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特别报道
    创业板诞生:让资本活水灌溉科技未来
    S*ST海纳:死亡边缘的拯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创业板诞生:让资本活水灌溉科技未来
    2010-12-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马婧妤 ○编辑 朱建华
      徐汇 资料图

      创业板的“创业”历经十载筚路蓝缕,其中充满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这条新交易轨道的贯通,不但见证了证券市场二十载改革发展焕发出的激情,更作为国家经济战略转型背景下的战略性举措,背负起了沟通科技与资本、寻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重担。

      越来越多朴素又伟大的创业梦开始在这里播种、开花;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向新兴行业、高成长企业积聚,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正由构想变为现实。

      ⊙记者 马婧妤 ○编辑 朱建华

      “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没法表达这种激动,十年了,我们终于等来了这一天。”2009年9月16日,中国证监会所在富凯大厦的一层大厅里,参加完首批创业板发审会的保荐代表人高新在互道祝贺、如同过节的人群中笑着,言谈中难抑喜悦之情。

      回顾创业板砥砺十年的筹备过程,或许不难明白他所讲的“终于”一词包含了什么,这种莫名的激动之情又来自哪里。

      被业界公认为创业板发轫文件的民建中央《关于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提交于1998年3月,其“对高科技进行风险投资”的概念是创业板的初始模型。当年12月,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尽早研究设立创业板市场问题”。“创业板”一词面世。

      1998年到2000年的最初讨论中,由“高新技术板”引出的“一所两板模式”、由“证券市场第二交易系统”引出的争议较大的“沪一深二模式”均曾成为我国内地二板市场建设的探讨热点。香港GEM市场的推出及其运行初期的火爆,又或多或少给内地创业板首次筹备推出增添了急切,甚至仓促的意味。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知名经济学家刘纪鹏回忆道:2000年,“第三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香港GEM市场、加拿大二板市场、新加坡二板市场、甚至欧洲股票自动报价系统EASDAQ齐聚北京。“一边是境外市场的盛情邀请,一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高科技企业无法寻求境内主板上市,又不让他们赴海外上市的做法再也无法维系。”

      真可谓需求有之,竞争有之,急切有之,然而再细想来,隐患亦有之。

      此后一年,境外创业板市场在网络泡沫破灭的冲击下风云突变。“模范生”NASDAQ遭遇重创,多数网络公司烧光风投资金停止交易;香港GEM市场经历“天堂到地狱”之旅,渐失融资功能后沦为“鸡肋”。

      如此背景下,红红火火的创业板首次筹备工作于2001年11月戛然而止,铩羽之后一等就是五年。

      这是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五年,也是证券市场饱经熊市磨砺的五年。五年过去,始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我国传统经济增长之路越走越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为凸显。“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方针和自主创新国家战略部署提出,创业板作为国家经济战略转型背景下的战略性举措得以重提。

      同样是需求有之、竞争有之、急切有之,此番再提,证券市场已是一派新景象——

      2006到2007年,证券市场股权分置问题成功破题、顺利推进;三年券商综治完美收官;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各项基础性制度逐步完善;监管体系、监管能力、投资者结构进一步优化……作为由主板向创业板的过渡,中小板2004年推出后在证券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也为创业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此时中国证券市场已能自信地说,“创业板,我们准备好了。”而后经历的创业板二次筹备过程方向明确、步骤清晰,规则设计更加贴合实际。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开板仪式上在深圳隆重举行。10月30日,创业板经过十年筹备、等待的艰辛,终于化作了首批28家企业挂牌的洪亮钟声。

      “创业板十年磨一剑,是渐变改革在证券市场的缩影。”刘纪鹏说,中国创业板的推出最终没有照搬照抄港英模式,而是遵守了从中小板到有门槛的成长板,逐步向未来和国际接轨的创业板过渡的发展路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符合国情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经验也表明,只有遵循国情、尊重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性特点的改革才能成功”。

      

      成长的欢喜与烦恼

      从2009年9月17日首批7家创业板企业通过发行审核到2010年12月15日,中国证监会共召开创业板发行审核工作会议86次,审核企业226家,其中已上市147家。据统计,截至同期创业板上市公司总股本169.38亿股,其中流通股本47.61亿股;上市企业实际募资1048.15亿元,平均发行市盈率67.96倍,上市首日平均上涨51.45%;以15日收盘价计算,创业板总市值7546.34亿元,平均市盈率83.03倍。

      “中国经济已走到关键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的升级、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好的机制和‘抓手’,从资本市场层面讲,创业板恰恰起到了这个‘抓手’作用。”深交所副总经理周明在创业板推出一年之后如此评价。

      深交所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创业板已上市企业中94.3%是2008年重新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属于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占比达43.9%。近一年超过20家公同对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进行并购,涉资数十亿元。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在创业板开板仪式上指出,“建立创业板市场有效运用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引导社会资源向具有竞争力的新兴行业高成长性的企业积聚,促进一批代表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

      这并非纸上谈兵。

      与几年前PE/VC行业以外资为主、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面临巨大缺口的情形不同,“创业板推出将中国创投行业带入了高速发展期,这既体现在更明确的投资方向——创新类、转型升级类、高科技类中小企业;也体现在更明确的投资目的——早投入、培育企业,把它们送入证券市场。”深圳创新投资董事长靳海涛总结说。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创投行业布局已体现出贴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脉络的态势,PE/VC的投资活跃度显著上升。今年上半年,创投市场基金募集总量几乎达到去年全年募集规模,仅三季度创投市场就发生投资案例160起,29家获VC支持的企业在境内上市,涉及63笔IPO退出交易,创业板平均投资回报6.79倍;当季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也发生投资案例71起,环比上涨82%。

      然而,资本市场的改革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当“三高”、高管辞职、部分公司业绩分化甚至大幅波动等问题成为市场焦点,创业板发展面临的“阶段性不适”开始拷问包括监管者、发行人、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在内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智慧。

      创业板运行一年后召开的创业板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会上,尚福林给出了“创业板正在朝预期方向发展”的评价,其中深意值得体会——“朝预期方向发展”不但意味着创业板正成长为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平台,也意味着监管层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合理估计,意味着创业板解决阶段性不适,实现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仍在我们视野之内。

      谈及同样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的话听起来平实而有力,“科技和经济的关系很简单,有科技创新才有利可图,有利可图才有企业设立,才会有雇员、增加就业,才会有效益,才会有经济增长。”“创业板固有其问题,但这个市场就是在纷繁混乱之中引领了经济结构调整,在逐步完善中促进了经济发展。”

      

      朴素而伟大的创业梦

      每一个如今看来春风得意的企业家,当年都曾怀着一个朴素而伟大的创业梦想。开奔驰、当公司掌门人、实现个人价值可以是这个梦想的一部分,行业翘楚、世界知名、百年老店也可以是这个梦想的一部分。

      一位科技型企业的公司高管曾向笔者这样形容创业企业的发展生态:在创业阶段,资金短缺可能彻底扼杀一家公司的未来,经营两三年倒了,再换一茬,这是常事,谁也不知道倒了的里面有没有微软和谷歌;如果疏通了资金链条,天空就开阔了,整个世界都可能是你的。

      创业板恰恰打开了这个“天空”,使资本与创新、与科技之间“天堑变通途”,大批符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方向的科技创新企业因此受惠。在其初创期的关键节点获得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创业产业资本链条疏通给予的宝贵支持,之后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开出什么样的花,还需要企业家们在国家经济、资本市场所提供的沃土中勤勉耕种。因此仍有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创业板上市门槛应该进一步降低,让当当、优酷那样的既符合经济转型战略方向,同时又受到相当一部分投资者钟爱的企业能在国内上市。

      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54个,2008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5.7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5%,从业人员945万人。无法计算,这其中有多少人正背靠资本市场做着同一个创业梦。

      创业板推出,已帮助不可计数的创业者、企业家实现他们的创业梦由“朴素”向“伟大”的过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强国梦想,也将在这样一个又一个个体样本的悄然过渡中,迈着她实在的步子,走向蓝图中所描绘的未来。

      这将是创业板之幸,是资本市场之幸,也将是国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