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策从紧的压力下, 2011年通货膨胀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多服从经济结构调整而非总量控制的目标,信贷控制和利率调整或将成主要工具。由于货币总量增速仍然较快,实体经济中流动性仍然充裕,政策收紧更多的冲击体现在心理层面,资本市场受到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当前通胀格局是短期供给冲击和长期货币充裕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上一轮(2007年)通胀不同,本轮通胀高企的压力,并非来自需求的真实扩张,而是过量的货币推动。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体系中虽然流动性充裕,但供给充足,需求下降是主要矛盾,纵使货币过量投放,物价形势也不会演化为通胀。从过程上分析,货币增多推高物价的机制是通过提高现有需求水平、打破当前供求平衡状态来实现的。因此,货币增多要推动物价上升的重要前提,是货币增多提高了当前的有效需求水平。短期内,货币和物价间的直接联系机制仅在市场供求平衡状态下成立,此时货币增多会导致需求平衡状态被打破。
但是,流动性长期宽裕,货币迟早会由“蜜”变“水”,早晚要引起通胀。实体经济中供需平衡是动态过程,在许多因素的作用下,供需平衡点经常被临时打破。在过量货币的环境中,在供需不平衡向平衡回归的过程中,由于价格的刚性,物价很可能持续上涨。今年以来,受楼市泡沫和地方融资平台的限制,更主要的是,相关利益集团的资产调整转换迟迟没有完成,以至回收货币进度始终无法得到加快,最终使得通胀由潜在压力转化为现实压力。
一旦价格压力转化为现实,在过量货币的作用下,价格继续上涨的惯性和预期就会形成。显然,此时货币扩张对经济的影响,已跨过了由“蜜”到“水”的时间节点,从而导致了当前社会的高通胀预期和现实的物价压力。
随着未来经济进入全面复苏阶段,由于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即使货币供给没有大幅度回落,流动性充裕程度也会下降,体现为SHIBOR利率(代表同业市场资金利率)和央行票据收益率(代表更上一层级的货币市场——准备金市场)间的利差,将上升一个台阶。我们用于衡量流动性充裕程度的指标,是不同层次货币市场间的利差。从衡量流动性充裕程度的不同层次货币市场间的利差走势看,有两种情况可导致货币流动性的收紧:上游基础货币投放减少,以及下游货币需求增加。因此,流动性充裕与否,是个相对指标,即使货币政策不收紧,随着经济形势走好,按不同层次货币市场利差衡量的流动性充裕程度也将下降。宏观体系中的货币流动性充裕程度,取决于货币投放和货币需求间的组合变动情况。
从衡量流动性充裕程度的不同层次货币市场间的利差走势看,今年中国的流动性水平在去年下半年提升的基础上,经历了先升后降的态势。一季度,流动性充裕程度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的水平;二季度,流动性充裕水平提升;三季度,流动性充裕程度突然下降,紧张程度超过去年下半年,同时伴随有流动性水平波动程度的加大。整体上看,今年我国流动性充裕程度有所下降,并已接近国际金融危机前(2008年)的水平。
再看CPI环比走势,通过观察各年度CPI环比走势,我们发现,有数据以来(2003年),CPI环比季节波动的规律仅在2007年和2010年被打破,而2007年和2010年正是高通货膨胀压力的异常时期。2010年1至6月的物价走势仍然延续了正常的季节性波动,但随着7月份灾害天气带来的供给冲击,过量货币情势下物价持续上涨点被激发,CPI环比的季节性规律被打破。2010年7月后,CPI环比明显位于超出正常年份的高位运行状态,导致了当前的高通胀局面。
随着政府货币、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的实施,物价上涨势头已被扭转。在货币回收力度也随之加大的前提下,物价走势将回归季节性波动状态。但直到2010年6月,受抬高的基数影响,CPI同比指数仍居于高位。在高姿态的政策从紧压力下,伴随着资产价格的回落,笔者估计,2011年通货膨胀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一季度CPI将保持在4%附近,二季度将回落到3%附近,下半年或将跌破3%。所以,明年的通胀形势或许不会有想象的那么高。
鉴于当前的物价压力,市场也许仍然相信:在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情况下,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商业银行会主动放慢放贷节奏。但11月实际新增贷款规模5640亿,大超市场估计。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是导致银行风险的最终根源;银行放贷冲动行为之所以发生,通常是银行经营中的“短视行为”所致。只要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没有得到控制,货币增速的控制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现有的经济运行形势和物价走势下,信贷的反弹即使未突破央行政策目标,也会招来货币当局更进一步严厉的收缩措施。所以,在央行公布11月货币数据后,随即出台了上调准备金率的措施。
但笔者认为,继续上调准备金率压力已下降。在未来外汇占款不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前提下,货币增速难以长期维持目前的高增长态势。即使外汇占款形式的货币被动投放仍呈高增长态势,2011年货币回收压力也并不大。根据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金融形势,笔者预计,2011年储备资产将增加4000亿至4500亿美元,按6.4汇率计,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上限约为28800亿人民币。因此,在货币增长被严格控制(M2增速13%)的假设下,相应需增加基础货币投放2.4万亿,则2011年需要“冲销”的基础货币量约为4808.5亿,仅需上调0.6%的准备金率即可。
笔者由此推论,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多服从经济结构调整而非总量控制的目标,信贷控制和利率调整,或将成主要工具。由于货币总量增速仍然较快,流动性仍然充裕;政策收紧更多冲击体现在心理层面,资本市场受到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作者系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