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兴
陪伴着上交所从筹建到开业,从柜台交易(店头交易)到集中交易,从用麻袋背国库券到开出国债期货交易,从现金委托、股票盖章交割到无纸化交易,从手工清算到电脑结算,从现场委托到网上下单,从只做上海股票代理到万国黄浦营业部全国独家异地代理深圳股票,从只有上海“老八股”到现在的两千多个股票,今天的沪深证券市场,规模如此庞大,通讯如此发达,交易如此迅速,清算如此简单——作为沪深证券市场二十多年来的见证人,我可以说阅尽了股市的变迁,又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记得店头交易时作为“店长”的我,虽然兴奋,全天候营业,开出夜市,常常独来独往,然而由于股票过户在对手公司手里,人家过户只要四天,我的客户要拖上一个多月,所以我是最最拥护上交所开业的券商。
1990年12月11日我拿到了盖有“上海证券交易所”红印的“场内交易员”资格证书,也就是“红马甲”证书。7天后,我在上海《新闻报》发表了篇“好戏要开场”,预言“如果说上海证交所成立是更大的股市舞台的话,那么现在是揭幕前的宁静,好戏要开场。即将开业的上海证交所就是今后上海股市行情看好的曙光。”想不到上交所一开张,股市不止是大涨,而是暴涨,尉文渊总经理一周调整一次涨跌幅制度,股价还是压不下来,最后采用行政手段下令:三大券商抛(电真空股票)库存。
上交所开业,这是中国股市历史性变革的一天,中国股市从此跨出关键性的一步。1990年12月19日,我在万国黄浦营业部门口升起两个气球,悬挂的红幅标语是:“热烈祝贺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万国黄浦欢迎你”,也许全国没有第二家。上交所的开业,“游戏规则”的改变,使过去因各个“柜台交易”的分散、不透明、交易成功率低等弊端得到改变,集中竞价对买卖双方都更为公正,交易规则中所讲的“三公原则”,以及“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只有到了交易所集中交易中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市场的参与各方,不论是投资者、上市公司、券商还是人民银行、交易所、乃至证监会、地方政府,即便有过各种各样的鲁莽,有过这样那样的幼稚,有过或多或少的遗憾,都在中国股市的发展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市场所有的参与者缺一不可,他们的贡献与付出再怎么肯定也不为过。
大凡那个时候走过来的一代证券人,都是勇于创新、敢说敢做、敢为天下先的实践者、开拓者,他们在迷茫中探索,充当了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的铺路石,让我们给予更多的肯定与宽容,没有他们的成功与失误,我们也许仍在迷茫中论道。
大凡涉足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都经历过惊心动魄的市场洗礼。他们一如既往,前赴后继,是股市赖以生存与成熟的原动力。股市永远是投资与投机同行,价值与泡沫并存。
股市赖以存在的基石是上市公司,早期要上市的企业,大多规模小,利润少,穷字当头。股市“为国企解困”打头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正是借助于上市募集了“不要还本、不要付息”的资金,这些企业才得以扭亏为盈,有的成了行业老大,有的走向世界。这些企业的法人代表因此也成了公众人物、最佳经营者。时至今日,创业板开闸是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也是亿万富翁、几十亿富豪的“摇篮曲”,胡润的中国富人排行榜大多出自上市公司,“法人”、自然人合二为一,穷人变富人,富人又不断重新排列组合,公司上市魅力无限。
沪深股市本是个早产婴儿,因为我们的“国情”,我们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凭着要改革的勇气、要开放的魄力,尤其是最高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战略推进,跳跃到了“发达商品”经济体制的运作模式。如果没有有形之手的推动,恐怕再过20年,证券市场也到不了今天的规模。这叫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作者系国联安基金公司督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