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专版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资金·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让我告诉你 什么是未来中国
  • 错误框架下没有正确预测
  • 施压人民币升值:
    错误时机选择的错误政策
  •  
    2010年12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人物
    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让我告诉你 什么是未来中国
    错误框架下没有正确预测
    施压人民币升值:
    错误时机选择的错误政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让我告诉你 什么是未来中国
    2010-12-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颖
      摄影 朱周良

      用中国人的观念来看,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是一位很“忠”的人。

      “我绝对不会离开摩根士丹利,也不会离开亚洲这片土地。”不离不弃,从1982年一直坚守大摩到现在的罗奇,已是耶鲁的常任教授,但依然保留着一个大摩亚洲非执行主席的头衔。

      对于中国经济以及中美经贸关系,罗奇同样数十年如一日地秉持一份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面对华盛顿政客们对于中国根深蒂固的误解和由此而生的政治色彩十足的攻击,他曾一次次在美国国会拍案而起,直陈己见,纵然受到唇枪舌剑的围攻,纵然经常“筋疲力尽地走出国会山”。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颖

      

      之前,由于美国中期选举,中美经贸又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受困于复苏乏力的美国政府和国会再一次不假思索地把矛头指向了外部,指向了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指向了老生常弹的人民币汇率。深知纠结于汇率问题只会令美中“双输”的罗奇,这一次也没有沉默,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继续着自己在美国的“经济传教”。

      在耶鲁大学,罗奇开设了一门全新的中国课程——未来的中国。“我对未来的中国的前景极其乐观,这也是我持续向我的学生灌输的信息。”

      

      不要做“老外”

      2007年4月23日,已经年届花甲的罗奇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这一天,罗奇效力了25年的华尔街大行摩根士丹利公司向全球宣布,任命时任的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出任亚洲区主席。5个月后,罗奇的办公室正式从纽约迁到香港,开始了他的“走进中国”之旅。

      罗奇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美国经济,而在过去15年里,他又开始研究中国。“正是有了这样对于中美两国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辩论的双方,更好地帮助加深两国的交流和理解。”

      有人说,作为一个美国人,罗奇对中国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极限。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罗奇之于中国的研究和了解已到了相当的程度。罗奇提到自己三年半前搬到亚洲,罗奇的解释是,自己希望以一个“本地人”而不是老外的身份和眼光,来加深对中国的理解。“你说得上名字的(城市),我基本上去过。”

      基于自己多年来对中国经济的研究,罗奇对温家宝总理所提出的中国经济“三不”理论非常认同。即中国经济看上去很强,但却存在“三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罗奇看来,这是对中国经济的最精辟分析。他认为,中国经济需要修正不平衡,即通过增加内需转移对出口的过度依赖;需要解决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而在可持续性方面,则是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多消费,更多地考虑环保方面的因素。

      

      为中国教书

      与三年前在华盛顿的短暂交谈时相比,在上海见到的罗奇依然是精神矍铄,在他的言谈举止间,你根本看不到一位老者的疲态。岁月只是在他脸上多留下了几道痕迹,只是本来不多的头发显得更少了一些。

      “不好意思,我还没来得及换身整齐的衣服,刚从健身馆过来。”在半岛酒店某楼层的露台上,罗奇为自己的稍稍迟到表示歉意。这里是一个位置相当不错的观景台,大家一边交谈,一边还可以尽赏浦江两岸的美景。

      不过,纵使上海或是其他中国城市的风景再好,现在的罗奇恐怕也难以留恋。现在的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耶鲁大学教授,任教于耶鲁著名的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和耶鲁管理学院。这不,为了这次来上海参加市长咨询会议等活动,罗奇还不得不翘了几节课,这让他心疼不已。

      可能有人会觉得,罗奇选择去教书是为自己留“后路”,毕竟他也在金融界打拼了这么多年,大可名正言顺地去找一份清闲点的工作“养老”。不过,罗奇可不是这么认为的。去耶鲁教书,他是怀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去的。

      “我觉得,在美国,有很多对于中国以及中国对美国影响的错误认识。在我这几个月回到美国后,这样的感觉更加强烈。”罗奇皱了皱眉头说,“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发展。我致力于改变这样的争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的效果。现在我能做的,就是通过教学、通过演讲或是通过写作,来尽可能改变这样的错误认识。”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学者,罗奇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就是,自己所做的能对人们的辩论带来一些影响,就算未必能影响最后的辩论结果。“我认为在很多中美敏感经济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多的辩论,我从来不惧怕辩论,我也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到耶鲁这样的一流大学执教。”

      

      未来中国

      如今,罗奇虽然依然坚持每个月前往亚洲一次,但他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教学上,放在了让更多美国年青一代了解“未来中国”上。

      “中国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转型和改变。”谈到他在耶鲁开设的中国新课程,罗奇开门见山地说。“之所以开这门课,主要是想让我的学生们了解我在过去三年多来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变化的一些研究,这些变化我认为都会体现在‘十二五’计划中,对于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30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罗奇说,不过,这种成就的背后也掩藏着诸多不足,具体来说,就是这种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出口以及与出口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

      “我要给学生们讲的故事是,未来的中国不能再一味依赖出口。”罗奇说。他表示,中国或是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部门不可能一直增长下去,一是因为外部需求疲软,二是来自西方的贸易保护反弹压力。与此同时,投资部门也不能持续增长,因为已经占到GDP的40%。而投资极度倚重的制造业也不能再继续创造大量的就业,同时却带来大量的资源消耗,在推高资源价格的同时还带来污染问题。

      “我对未来中国的前景极其乐观,这也是我持续向我的学生灌输的信息。”对于中国的未来,罗奇依然是那么的乐观。在他看来,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全新的增长模式,一种基于服务业的消费模式,能够产生更多就业,给人们带来更多收入,解决创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很多其他问题。同时,未来的中国也是一种更清洁、更绿色的增长模式。

      相比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哗众取宠,罗奇也注意到,中国已经在切实采取措施转变增长模式,刺激内部需求。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人尤其是华盛顿的政客们何时才能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也是罗奇最为心忧的地方。今年的9月22日,罗奇在纽约跟温家宝总理见面时多次提及这方面的风险。

      “我只是一个人,不可能改变一个国家或是那些意志顽固的政客。但是通过在耶鲁教授中国经济的课程,通过与美国年轻人的深入交流,他们将来会走上社会,接触各行各业的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他们会将从我这里接收到关于中国的信息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