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专版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资金·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让我告诉你 什么是未来中国
  • 错误框架下没有正确预测
  • 施压人民币升值:
    错误时机选择的错误政策
  •  
    2010年12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人物
    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让我告诉你 什么是未来中国
    错误框架下没有正确预测
    施压人民币升值:
    错误时机选择的错误政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错误框架下没有正确预测
    2010-12-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颖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颖

      

      什么是“好的经济学家”的标准?

      在罗奇看来,评判一位经济学家最主要的不是看他的预测有多准,“你可能会预测准很多次,但你不可能每次都准”。更为关键的是,他要有一个好的理论分析框架。

      “好的经济学家之所以好,是因为他们的理论框架好,而不是因为他们的预测准。”罗奇说,“因为在你的预测变成现实前,可能会有很多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变化;但如果你有好的框架则不同,你可以根据新的形势变化及时修正你的预测结果。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强调理论分析框架的连续性。”

      罗奇举例说,摩根士丹利亚洲之前聘用过一位经济学家,他非常有智慧和创造力,也有很清晰的理论框架。但很多时候,他得出的结论都与罗奇和其他人的结论不同。“每个人看世界的眼光都不同,所以不同的经济学家都有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这方面无所谓好坏之分。”

      当然,有时候,理论分析框架也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你就得及时修正这样的框架。比如在汇率和贸易失衡的问题上,框架的正确与否就尤其重要。罗奇指出,当前各国在汇率方面的摩擦是深层次问题的表征,这些问题反映的是全球失衡,即中国等盈余国与美国等赤字国之间的失衡,这种失衡必须得到解决,但不是通过汇率调整。

      罗奇指出,考虑汇率问题时,一定要放在正确的框架下,即汇率不是问题,驱动汇率的失衡因素才是问题。“我坚信,全球失衡没有汇率解决方案,而是必须通过各国反思各自经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就美国来说,罗奇表示,美国过度消费太长时间,在未来很多年中,美国需要迎头赶上,增加储蓄,减少过度消费;中国则恰恰相反,消费不足长达30年,中国需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减少顺差,进而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现实的情况下,在美国,有不少所谓“权威”经济学家的结论和框架都很有问题。在学术界颇具声望的罗奇坦言,在通过汇率调整解决全球失衡或是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解决美国失业的问题上,肯定会有一部分经济学家“应该有比现在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一些人得出其结论的分析过程有瑕疵。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5年前的2005年,一些美国学者出来叫嚣,人民币兑美元需要升值25%;眼下,人民币相比5年前已升值超过23%,但还是同样的一群人跳出来说,人民币兑美元应该升值25%。在他们眼中,人民币总是被低估了25%,不管人民币兑美元升了多少。

      不管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总是有一些“学院派”的美国经济学家跳出来说,中国的人民币被大幅低估。在罗奇看来,这些所谓专家的货币估值模型简直毫无价值,甚至于用白纸黑字打印出来都是一种浪费。

      而如果一种基于错误理论框架的结论被政治家们所利用,其危害性可能就更大,反过来说,这也就要求经济学家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

      “哪里的政治都一样。政治家们肯定都会去找那些对他们的执政最有利的理论依据并加以利用。”并不陌生与政客们打交道的罗奇直言。“或许我很天真,我一直认为大多数的政客都是诚实的,因此他们会尽量相信那些他们认为是正确的经济理论。但政客不是经济学家,他们往往会花很多时间来了解和消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如果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我们应该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政治家们肯定会去听,哪怕这种言论是错误的。”

      归根究底,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好的”经济学家?或许罗奇的几十年学者生涯体会能有所启示:尽量集中精力搞分析和研究,而不是一味追求曝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