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产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创业板·中小板
  • 10:产业纵深
  • 11:专版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资金·期货
  • A7:专版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城市化 = 高房价?
  • 锻造金融竞争力切不可急功近利
  • 债市可成为
    对冲热钱另一个“池子”
  • 今年欧美银行出现零花红
  • 创业板创新战略怎能脱离并购重组
  • 不该脱离行业特点论轻重
  •  
    2010年12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城市化 = 高房价?
    锻造金融竞争力切不可急功近利
    债市可成为
    对冲热钱另一个“池子”
    今年欧美银行出现零花红
    创业板创新战略怎能脱离并购重组
    不该脱离行业特点论轻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城市化 = 高房价?
    2010-12-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剑锋

      章剑锋

      中国的城市化率很快将达50%,并还将继续提速深化。这种理论上的城市人口数量膨胀,给商品房市场可能出现的所谓持续繁荣提供了论据。很多人都认为商品房价格会不断走高。这种直线思维,无疑有其唐突和轻率之处。

      人口数量增加,必然产生相应的需求量,然而,这只是毫无根据的假定。这种想象中的强劲购买力,若要成为现实,须具备几个不能跨越的前提:首先,那些新城市人口得固定在城市里,而不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奔波游走,或者身在城市里,家却安在乡村,陡有“新市民”之名。而要实现这一点,这些新增人口需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如果不能在城市化大潮中找到与自身能力相称的岗位,就不可能通过向社会创造财富来实现价值变现,哪怕拥有了城市户籍,也留不下来。其次,新增城市人口的收入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并且收入水平还不能过低。其三,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必须覆盖到位,必须充分健全。

      若不具备以上三点,那么所谓的城市化,只是许多人进行了一次物理反应意义上的空间转移与集合,而这种人口爆炸性增长,也只是物理反应意义上的简单数量递增与复制,在质量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此也就不可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经久不衰。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迈进,还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与工业化相伴随的城市化,从来就是一件任重道远之事,非常复杂,需要解决许许多多的前置性、伴生性和矛盾性的任务。将农地变成工地、将农民变成市民,完成了一次身份置换,只是城市化进程一个小小开头,还处于名义上的城市化阶段。我们还有一个二次城市化的问题,这需要使得大家分别在收入和福利、保障等方面取得与城市化速度相并进的增长,并且这个综合权益结构层面转变达到非常稳固的水平。本质地看,这才是城市化的终极要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是一个建构坚实社会福利的过程,也是一个培育消费能力的过程。绕开这一个环节去谈城市化与商品房市场的关系、与商品房高价格的关系,就会陷入一种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危险。

      进一步考察,在城市人口特别是新增城市人口初步的财富积累还没有完成时,盲目乐观地强调城市化对于楼市的推动力量,就有可能助推泡沫。因为整个楼市的推进和房价的高企完全是基于一个虚无的成因。即使是受此鼓励勉强将更多人推进城市,推入市场,也只会使整个局面更混乱,反而抑制了需求的有序和良性转化与释放。这样的城市化,是衰退的、低效率的城市化,将造成更为严峻的城市贫困现象。联合国人居署、住建部等方机构今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状况报告已明确提出,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和大批 “新城镇居民”,尤其是“蚁族”的住房问题尤为突出。北京因“蚁族”聚居而闻名的唐家岭,至少居住着十万左右大学毕业生,租住房屋小到几平方米。 还有1000多万户家庭居住在各类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倘若城市化下人人都具备购买力,试问谁还会去“蚁居”?我们又何必再去一轮接一轮改造城中村?

      不错,需求永远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未经培育的需求则毫无益处。按理说城市化过程中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占有的结构比重提高,是可以消化很多剩余劳动力,增加不少就业机会,然而工业化本身也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受传统产业发展惯性的影响,当下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可以说总体水平不高,这一点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升级,城市化对于数亿劳动者来说就是一个漩涡。有必要看看他们的收入状况,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255元到5153元,这个收入,是稳步提高的。不要忽略,在实际上已包含了绝大部分城市化所得,因为现在的农村居民收入构成中,真正占主要支撑的部分并不来源于农业经济产出,大多数人已转岗到城市并借此获取收益。但这个收入水平,放在城市里能干什么呢?能解决很多连城市白领阶层都不能摆脱的基本生存困扰吗?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如果只是依靠这种强行为之的增长模式去踉踉跄跄地拉动,市场本身怎么可能发育成熟?

      当前价格远远脱离实际的商品房市场,对于中国大多数普通家庭(包括新增城市人口)而言,是没有关系和没有意义的,很多切身需要于是被宣判为无效。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他们只能进入租赁市场。可以预见,在市场矛盾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前,这些新增城市人口对于租金价格的推升将一直被维持,结果也许会构成隐患——城市化带来的寄居需要对租金的拉动效应,必使投资性购房行为得到鼓励或暗示,从而助长靠房地产来捞钱的投机风气。这或许是城市化与高价商品房的唯一联系了。要化解这种成本大于收益的城市化风险,政府推行的公租房政策如果能被有效率地执行,那是具备了潜在的优势的。 (作者系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