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产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创业板·中小板
  • 10:产业纵深
  • 11:专版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资金·期货
  • A7:专版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城市化 = 高房价?
  • 锻造金融竞争力切不可急功近利
  • 债市可成为
    对冲热钱另一个“池子”
  • 今年欧美银行出现零花红
  • 创业板创新战略怎能脱离并购重组
  • 不该脱离行业特点论轻重
  •  
    2010年12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城市化 = 高房价?
    锻造金融竞争力切不可急功近利
    债市可成为
    对冲热钱另一个“池子”
    今年欧美银行出现零花红
    创业板创新战略怎能脱离并购重组
    不该脱离行业特点论轻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债市可成为
    对冲热钱另一个“池子”
    2010-12-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利刚

      ⊙刘利刚

      

      央行将用什么样的“池子”管理或吸收流动性,这个问题自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后,引发了市场的广泛猜测与热议。日前,周小川在北大的演讲中揭开了谜底:这可以吸纳因热钱流入带来的全部流动性,典型的“池子”是外汇储备。但笔者认为,除了外汇储备这个“池子”外,为了更有效地对冲热钱流入,中国债券市场可以成为外汇储备之外的另一个“池子”。

      不难发现,“池子说”之所以引发当前市场的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当前中国面临大规模热钱流入的压力。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国内资产价格上升潜力都较大,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热钱首选的流入地之一,而大规模资本流入,必然会增大国内通胀压力,加大资产泡沫风险。

      目前,央行治理热钱的典型做法是,通过发行央票对冲外汇占款的方式,减轻热钱流入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冲击。这样操作的结果,是中国大量增加外汇储备,并积聚下巨额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自然成了“资产池”。

      但问题是这个“池子”在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麻烦。迄今中国央行已持有的约2.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正面临汇率与利率的双重损失。从汇率变动趋势分析,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但美元当前正处于长期贬值通道之中,这意味着持有美元外汇储备将遭遇重大损失。同时,从利率变动趋势来看,当前美国经济形势仍然较弱,美联储选择接近于“零利率”政策,并且这一政策还将可能持续更长时间,这预示了中国持有巨额美元储备将承受中美利差的较大损失。也就是说,将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典型的“池子”,其实也面临了较大的金融风险。

      当然,央行选择对冲热钱流入压力的传统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欠成熟,如果资本项目贸然开放,可能会带来大规模跨境投机,引发金融风险。但在笔者看来,考虑到将外汇储备作为“池子”也会面临较大金融风险,所以应当考虑寻找更多的“池子”,其中国内债券市场可作为吸纳热钱流入带来流动性的又一个“池子”。

      之所以这么看,是因为当前债券存量已达19万亿元的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不可谓不大,所占GDP比重约为60%。但市场结构仍然相当不完善,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所占市场比重约为70%,公司债和企业债所占比重却仅为7%,也就是说,中国企业从债券市场上筹集的资金量仍然相当少。另外,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量也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大量流动性难以找到更好的债券投资标的,使得国内许多金融机构选择了“购买债券并持有到期”的投资策略。正是由于债券交易的不活跃,短期套利资本就不愿进入债市,所以国内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者仍然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

      当然,正是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不活跃现状,揭示了这一市场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首先,当前市场流动性仍相当充裕,国内债券市场具有发行更大规模债券的巨大潜力;其次,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从债券市场获得更多资金,将有利于减轻银行体系的压力,为银行系统转移风险提供了“减压阀”;其三,能进一步开拓债券市场的投资功能,通过引进做空机制、为市场提供更多衍生品工具、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等措施,吸引短期套利资本的入场,减轻短期资本进入构成对房地产等市场的压力。

      可见,从现有规模及未来发展前景来看,把中国债券市场作为吸纳热钱流入带来流动性的一个“池子”, 是个不错的选择。将热钱“滞留”在国内债券市场内,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长足发展,也将有利于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作者系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