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财经海外
  • 5:产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专版
  • 11:专 版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专版
  • 14:专版
  • 16:专版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资金·期货
  • A7:专版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努力寻求投资与消费的最佳结合点
  • 从300年前李笠翁
    看文化产业
  • 对物价长期上涨压力要有充分认识
  •  
    2010年12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努力寻求投资与消费的最佳结合点
    从300年前李笠翁
    看文化产业
    对物价长期上涨压力要有充分认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300年前李笠翁
    看文化产业
    2010-12-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今日看板

      ⊙亚夫

      

      今年5月,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一出戏《怜香伴》。这是清初才子李渔的作品。保利剧院敢上演这出戏来纪念李渔诞辰400周年,真是很别致、很大胆。因为这出戏讲了“同性之爱”,与时下的主流很不一致。而它的唯美,是需要超脱的思想来欣赏的。这里,先不谈戏,而是借由李渔来谈谈文化产业。

      据查,去年9月,国家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全面部署。今年3月,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又联合发文,强调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而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看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种需求,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会有很高的增长速度。

      只是文化这东西,它有点特别,不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它是很难被量化的,需要有适当的氛围与条件,需要文化人的悉心滋养和培育。它不是一朝就可以做大的,更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经济门类,它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只有尊重这个规律,才会有好的成果,才会有打动人心的作品问世。

      那么,什么是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呢?说起来有点复杂,但有三样东西不可缺少,一是自由的创作空间,二是包容的社会环境,三是严谨的学术精神。另外,相应的财力支持,也非常重要。没有财力支持,很难有繁荣的局面。但仅有财力支持,仅有金钱的堆砌,也很难出好作品。由此来看一个案例,四百年前出生的文化人李渔,也就是明末清初的大才子,戏曲家李笠翁先生。

      笠翁是李渔的号。初识笠翁,是在好多年前,买过一本书,叫《芥子园画传》。这是一本学习中国画的教科书。全本有三册,第一册为山水,第二册是梅兰竹菊,第三册是花鸟。由于这本书买得早,是“文革”后第一次翻印的本子,所以当时没见到有第三册出来。这个版本的《芥子园画传》由巢勋临写,黑白二色,既讲笔法,又有画史、画艺,图文并茂,很适合初学者学习。

      买它的时候,除了对内容感兴趣,对书名也很好奇。这芥子园是怎么回事呢?最早读到“芥”字,是在《逍遥游》中,形容物之渺小。而这“芥子园”或有谦卑的意思吧?这是古人常有的情怀。后来查到是笠翁的居所之名,才知道他和书肆出版也有渊源。原来这《芥子园画传》本名《芥子园画谱》最初有木版彩色套印,由其女婿主持出版,是近300年来最重要的中国画科徒范本。

      进一步查访笠翁的事迹,发现他很不简单。他的存世名作《闲情偶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位出生浙江的药商子弟,早年聪明能文,有过目不忘、下笔千言的特长。正是由于他纵情难羁,遭致科举失利,加上他身处明末清初,王朝更迭,遂心灰意冷、弃绝了仕途,从此游走在市井红尘之中,只把那一腔才情,交付给了艺术人生。

      从他的行迹看,大部分时间都流连在浙江杭州和江苏金陵一带。虽然早年丧父,又逢乱世,但毕竟他家道殷实,有条件去修园子、盖凉亭,在园林建筑上大展身手。照他自己的话说,由他构筑的“伊园”,有廊轩亭台之趣,堪比西湖胜景。后来他落脚在杭州的“武林小筑”,更贴近市井。而晚年在金陵修葺的“芥子园”,以“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更使他声名远播。

      但是,他的才情不只在园林,更多的用在了文学和戏曲上了。这一点有点像浙江文人郁达夫。或者应该反过来,300年后的郁达夫跟他有点相像。他的创作有不少涉及男女情爱。比如戏曲作品有《奈何天》、《美人香》(也就是《怜香伴》)、《凤求凰》、《玉搔头》、《风筝误》等。小说有《无声戏》、《十二楼》、《肉蒲团》等。在清初文学中占有一定位置。

      这当中,特别要提一提《怜香伴》,这是李渔41岁时创作的第一部传奇作品,讲述了两位多情女子相互倾慕厮守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是讲“同性之爱”的戏。其实不然,有很深寄寓。而这时候的李渔已迁居杭州,开始了一生中最丰硕的创作时期。除了写作,他还搞过出版印刷,创办过李氏家班,在许多地方巡回演出。尤其是经他亲手培养的“乔王二姬”更是蜚声梨园。

      李渔一生,可谓涉足多个文化产业门类。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正和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的四大因素有关。因此,今天我们来谈现代文化产业,固然要讲经济支持、金融支持,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自由的精神层面,严谨的专业层面,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化的花朵在自然的环境下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