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专版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调查·市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特别报道
  • A4:基金·特别报道
  • A5:基金·特别报道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B基金周刊7
  • A8:基金·特别报道
  • A9:基金·特别报道
  • A10:基金·视点
  • A11:基金·观点
  • A12:基金·基金投资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玻璃门”可望亦可及 增长约束再唤民营经济“被需要”
  • 民企 被缚的身与心
  • 破垄断 不如打破“国”“民”界限
  •  
    2010年1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特别报道
    “玻璃门”可望亦可及 增长约束再唤民营经济“被需要”
    民企 被缚的身与心
    破垄断 不如打破“国”“民”界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破垄断 不如打破“国”“民”界限
    2010-1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颖 ○编辑 阮奇

      辩与辨

      ⊙记者 王颖 ○编辑 阮奇

      

      有人欢呼民营企业迎来曙光,有人担心这个曙光到来时恰逢阴天。

      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民营企业将要承担动力轮的责任,因此,垄断行业纷纷解禁,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近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就政策落实情况做出进展披露:民间资本参与医疗事业和铁路建设的投资细则将尽快出台。

      接下来,还有哪些领域会对民营企业放开?民营企业自己应该怎么做?还会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该怎样解决?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专家陈乃醒对此详细解读。

      记者:“新36条”出台,作为最关心民营企业的人之一,你兴奋么?

      陈乃醒:不兴奋。这两年国家为这个发的文多了,但效果不大。国家是放开了,但长期形成的经营优势在那里摆着,民营企业哪里争得过。这个要靠时间,也要靠国家的行政措施。

      现在靠市场手段、自下而上地解决靠不住,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解决会比较有效。

      这种垄断是一种自然垄断,是利用竞争规律的垄断,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所以,依靠竞争规律反而难于进入。

      记者:那各部委出台详细实施条例算不算行政手段?

      陈乃醒:这个条例同5年前我参与制定的“非公36条”没什么差别,当时也是国家发改委令各部委都必须推出自己的详细实施条例,每个部委都有。最终不了了之。

      记者:包括铁路、金融、军工、航空?

      陈乃醒:铁路有啊,但放开没用,民营资本要求利润的,在进入铁路行业之后,发现铁道部统一管理,统一定价,没有自主经营权和定价权,所以很多只好退出了。

      至于金融,其实民间的地下金融已经发展得很成规模了;医疗也是不存在什么进入不进入,该进入的早进入了。

      不久前我做了统计,我们国家的军工产品,有70%的零部件是民营企业生产的,但从零部件生产到主产品生产,这个跨越估计非常非常难。

      而航空业,航空运输业是放开了,但民营企业的经营能力不行,各方面的素质还不行。

      记者:看来制度积习已经被时间固定下来,造成这些产业即使在政策上放开垄断也很难进入。大概要与形成垄断差不多的时间,才可以解除垄断。

      陈乃醒:同意同意。而且民营企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只要不盯着那几个顶尖企业,整个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实力还不是很强,难度大的行业进入本身也存在困难。

      所以我最近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助企业转型。民营企业有的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中国的民营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占绝对多数,长期这样下去就成问题——小企业形成不了规模,并且实力也不可能强大,靠着压成本赚取利润,最后沦为血汗工厂,这样不行,现在招工都有困难了。要把精力放在创新技术、提高生产力上,有做大做强的意识和规划。

      记者: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做一个这样重复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推出一个同5年前差不多的条例?

      陈乃醒:国企处在转型期,不可否认,民营企业是相对具有活力和创新意识的力量;而国企,现在是可以上市了,股份制了,但没有用,还是打破不了国有股一股独大这种格局,小股东哪有说话的地方,也就很难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那么怎么办?民企力量薄弱,创新意识再强也没有资金和人才支持,如何承担转型动力的责任?

      陈乃醒:其实很简单,不要再区分国有还是民营,打破这个界限,国企可以让民营资本进入参股,利用新股东的活力改变整个企业的经营态度。既然要放开垄断领域,又有什么必要再刻意划分国、民的界限?

      如果民营资本可以在国有企业中有话事权,一个统一和谐的大市场环境就可以逐步建立起来,否则,单靠政策,民营企业真要与国企平起平坐,有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能力,那还要等很久很久。

      记者:现在有这种可能么?打破国企的股权限制,有没有被提上讨论议程?

      陈乃醒:这个,总之国家将会减少对国企的资金扶持,国家财政会主要用于民生方面,对企业经营不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