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专版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调查·市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特别报道
  • A4:基金·特别报道
  • A5:基金·特别报道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B基金周刊7
  • A8:基金·特别报道
  • A9:基金·特别报道
  • A10:基金·视点
  • A11:基金·观点
  • A12:基金·基金投资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玻璃门”可望亦可及 增长约束再唤民营经济“被需要”
  • 民企 被缚的身与心
  • 破垄断 不如打破“国”“民”界限
  •  
    2010年1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特别报道
    “玻璃门”可望亦可及 增长约束再唤民营经济“被需要”
    民企 被缚的身与心
    破垄断 不如打破“国”“民”界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民企 被缚的身与心
    2010-1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颖 ○编辑 阮奇

      ⊙记者 王颖 ○编辑 阮奇

      

      有关民营企业的两个比较近的新闻事件。

      一个是11月末,石油业商会呼吁打破垄断机制。商会呼吁,在油源方面,国家应逐步放开对非国营石油企业的进口控制,在两大央企公司大量进口原油的同时,给予地方炼厂原油进口权或使用权,并应逐渐增加这些企业的原油进口数量。

      另外一个是12月初,由于创始人命运大起大落而备受瞩目的太子奶债权人会议,在株洲首度登场。太子奶核心公司合共有债权人1315家,涉及能确定的债务超过12亿元。一个曾经轰动一时民营企业家也黯然地倒下。

      这两个案例,解读了民营企业的两种被缚方式:一种是遭遇“玻璃门”,被政策允许,却被事实挡在一些产业的外面;另外一种则是自身的问题,缺乏对企业自身和发展战略的认识,追求“大”而不求实,被风投摆布、陷入信任危机……

      

      身困于境

      长期以来,民营资本都集中在充分竞争领域,市场竞争激烈,相对处在石油、电信、金融、交通等高利润的垄断领域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显然利润水平较低。

      很大程度上来说,垄断行业是造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差距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到,有机会进入这些垄断性行业的民营企业,通常表现出更高的经营效率和更强的盈利能力。然而,由于长期的制度与积习,国企已经在重化工业、通讯、交通、金融等领域具有极其强势的垄断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即使在政策上被允许,民营企业也未必就能顺利进入,分食市场。

      要知道,鼓励民间投资传统垄断行业的说法,早在2001年,国家发改委就在一个促进民间投资的文件里提出;2004年,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决定中,也有促进民间投资的表述;2005年的“非公36条”出来后,国家又陆续出台多个扶持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的文件。由此可见,不能不说中央的力度是在不断加大,态度日益鲜明,但执行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促进民间投资已届十年,但目前有实力进军垄断行业的都是大的民营企业,而且其道路也并不平坦,充满曲折与反复,其间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国有企业,缺乏配合国家政策的积极性。”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列举了一些曾经想要进入垄断行业、最终却无奈折戟而归的民营企业。

      既然以往的政策未显其效,那么,尽管时机已经不同,但国企“护食”的心态却不会变。虽然“新36条”以及各行业相关细则会开始逐步放开垄断行业,但落实中难免会受到阻隔,这种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打破的,民营企业只能从外围入手,逐渐化冰。

      

      心囿于行

      虽然中国民企数量巨大,但大企业却寥寥。一方面是由于前述原因,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自身内部的问题——缺乏管控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计划性,成为民营企业发展最大的制约。

      大部分民营企业起家都是单枪匹马,导致日后尽管企业已经脱离创业期,经营权仍却然过分集中,企业内部没有规则,规则就是老大说了算。这种决策格局造成企业无法在一个可预期的规范下正常运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由于最初创业时的艰辛,决策者往往会追求成本最小化,却忽略了利润最大化,最终以价格战在竞争中取胜,却使得自己的利润和整个行业的利润都日渐稀薄。

      德意志银行亚洲区投资银行部主席蔡洪平将中国的民营企业分为三种:和政府打交道的,比如房地产行业;和消费者打交道的,比如餐饮业;和技术打交道的,比如互联网行业和汽车空调等技术性行业。他说,和技术打交道的最能得到长远发展。

      但是,与技术打交道的民营企业却更容易受资金的制约,大量的研发资金中小企业无力承担。民营企业很难得到政府扶持,金融通路不畅,依靠自有资金投入产品研发的风险很大,依靠外部资本,企业可能无法按照自主意志进行发展。于是,创新的目的往往成为对成本的进一步挤压,周而复始。

      在挤压成本目的的驱使下,很容易就造成“血汗工厂”,或者产品质量问题,这是民营企业的经济地位一直未能与他们的GDP贡献成正比的原因之一。 要转变民营企业的地位,首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民营经济被时代推上中国转型的主角位置时,民营企业,可能需要先在头脑里为自己定型。将自己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己与中国经济的同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