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行近450亿的A+H股配股融资完美收官,三大行2010年共计近2300亿的巨额再融资终于落下帷幕。
对于银行而言,这是不平凡的一年,从中行千亿融资传闻起始时市场的恐慌,到融资实施时市场的波澜不惊,银行起初的忐忑与压力得以释放。
但随着银行业日益趋紧的监管意图,刚刚从压力中释放出来的银行,也许在稍事休息之后,又要踏上资本的求索之路,或内部挖潜,也或者在两三年后,又将重启新一轮再融资高潮。
⊙记者 赵娟 ○编辑 于勇 陈羽
压力犹存
2009年11月24日下午1时,中行拟融资千亿的传闻掀起的市场恐慌依然在目,上证指数即随之大跌115.13点,跌幅达3.45%。
市场恐慌的不仅仅是中行独家的千亿融资,还有在2009年金融机构史无前例地投入9.6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背后,整个金融机构资本的匮乏,与可能有的巨额融资带给二级市场的压力。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后,强化银行监管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的共识,而表现尚可的中国银行业,也随之面临监管机构包括提高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部分表外资产表内化等更为严格的监管。
其中,拨备覆盖率要求从过去的100%提高到130%,并进一步提高到150%,同时监管层也要求大型银行应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计提资本,但这还不是终极要求。
银行的再融资高潮如期降临,市场也从惶恐到平静地接受,银行资本压力也得以缓解,融资后的几大行也宣布未来两三年不存在股权融资的需要。
但随着巴塞尔协议III时代的到来,银监会也表示,将与国内银行充分讨论和沟通,听取国内银行对银行监管改革的意见,指导国内银行逐步向新标准过度,在巴塞尔委员会公布资本监管改革最终方案后,银监会将适时出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总体框架和路线图。
最新达成的巴塞尔III将资本划分为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4.5%、6%和8%,此外,还加了两个资本缓冲,一是留存超额资本,建议为2.5%,另一个是逆周期超额资本,建议为0-2.5%,为降低“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还要求系统性重要银行额外1%的附加资本。三个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最高分别为9.5%、11%和13%,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12%和14%。
借鉴其思路,银监会目前在讨论将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定为6%、8%、10%,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1%,同时引入0-4%(最高5%)的超额资本要求,即三个资本充足率要求最高可达到为10%、12%和14%,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1%、13%和15%。
中金公司曾预测,上市银行2012年底之前面临的股权融资压力很小。如果假定2012-2015年的分红比例和加权风险资产回报率保持不变,在目前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未来5年银行再融资只需500亿元;但如果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1个点,那么股权再融资将达到4200亿元。
资本要求的提高并不是银行压力的全部,拨备/贷款总额比例提高至2.5%的标准可能将在明年年底开始实施,其中系统性重要银行要求在2012年底达标,非系统性重要银行则要求在2016年底达标。
这一要求的实施将不仅是影响银行的利润,瑞银认为,与拨备水平较高或采取超额拨备的大型银行相比,那些拨备水平较低的小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实际情况相比有些偏高。如果拨备/贷款总额比率提高至2.50%水平,小型银行的账面核心资本充足率将下降30-70个基点。
何以突围
可以说,银行资本的压力及其未来两三年银行是否会迎来又一轮融资高潮。很多程度上将取决于未来监管机构将依照什么标准去执行更为严厉的监管政策。
中投证券的看法较为乐观,认为目前银监会执行的监管标准已经是核心资本充足率7%,资本充足率中小银行10%,大型银行11.5%,基本达到了巴塞尔III的标准,而且中国银行的权益基本都是普通股权益,其资本有最强的吸收风险损失的能力,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状况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好的。
银监会调整资本充足率主要的空间在超额资本,按照巴塞尔III的思路,超额资本意图是限制银行过度的规模扩张,带有动态调整性质,也就是说监管当局会有一定的自有裁量空间,而不是一刀切,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一定的资本充足率自由裁量权,来引导银行的行为。
不过,这一自由裁量或许还要看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结果。
一大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就看未来银监会、汇金、财政部等怎么去协调沟通,要么是汇金和财政部作出妥协,比如降低未来分红率,或积极参与大行的再融资,那么监管标准的提高至少对于大行而言,并不存在太实质性的威胁。
或者,银监会也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中投证券也认为,银行是否再融资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即使银监会调高资本充足率标准,是否再融资也会考虑到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包括上市银行、银监会、证监会、汇金、财政部等,多方博弈的结果极可能是不会容忍高频的融资节奏。
“至少明年我们是不需要考虑再融资事宜了。”该人士称。
监管标准的提高只是诱发银行可能再融资的一方面,寄望于监管标准不至于大幅提高而缓解资本压力也不是解决银行频繁资本约束的根本。
截至2010年6月底,国内大、中、小各类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1.1%,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9%,核心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超过80%。尽管这一水平高于国际监管水平,但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鉴于中国银行业资本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模式,中国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会远大于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它们的利差收入占收入比重不到一半)。
也因此,改变银行以前过度依赖信贷业务和利息收入的状况,加大中间业务的开拓力度,大力发展非息业务,同时强化零售金融服务,向零售业务转型,成了多数业内人士对未来银行在资本约束下的突围建议。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曾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的资产结构和业务模式受制于整个经济的融资结构,在当前中国整体宏观融资结构仍然是八成需要来自银行信贷的情况下,指望银行大规模地提高所谓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并不现实。如果指望银行从资本充足率的持续压力得到缓解,从根本上说,需要在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显著提高后才能成为可能。
中投证券认为,长期还是要看如何在资本约束下转型,从长期来看,资本约束的加强是趋势,破解融资—扩张—再融资恶性循环的途径是如何在低资本消耗下,提高银行内生性补充资本的能力,寻找低资本消耗发展路径的转型问题。
而投资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再融资本身,而是再融资背后银行的发展模式。如果再融资依然是在重复甚至强化过往高资本消耗的发展路径,其再融资频率将加快,其投资价值将会不断下降;但如果银行找到了低资本消耗的发展路径,即使再融资,也是正常的资本补充,依然看好其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