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专版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调查·市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特别报道
  • A4:基金·特别报道
  • A5:基金·特别报道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B基金周刊7
  • A8:基金·特别报道
  • A9:基金·特别报道
  • A10:基金·视点
  • A11:基金·观点
  • A12:基金·基金投资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融资—扩张”之轮回
  • 银行再融资高潮落幕 压力犹存
  •  
    2010年1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调查·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调查·市场
    “融资—扩张”之轮回
    银行再融资高潮落幕 压力犹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融资—扩张”之轮回
    2010-1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赵娟 ○编辑 于勇 陈羽

      ■记者观察

      ⊙记者 赵娟 ○编辑 于勇 陈羽

      

      由于再融资的集中爆发,2010年的银行业成了“众矢之的”。

      因为给二级市场带来的冲击,还有对银行“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成长路径的担忧,学者、媒体、投资者在2010年都给予银行再融资偏负面的评价。

      遭遇围攻的银行常常需要面对来自媒体、投资者等多方咄咄逼人的质疑:“你们该如何走出‘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这一怪圈?”

      此时的银行便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要通过媒体向投资者解释怪圈的形成以及不得已,并作出有关今后将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表态。

      实际上,一个企业,当然也包括这些拥有国有身份但也商业和市场化的银行,发展的一个手段便是借助融资做大,而做大后,也必然会面临再融资的需求,因此,对于舆论几乎集体偏于负面的认知导向,银行也颇觉委屈。

      但银行融资怪圈凸显的还有银行成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正如中投证券的研究报告所言,中国经济主要的融资渠道是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渠道,贷款是为稀缺资源,再加上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利差保护,贷款收益较高,资本充足率监管也不健全,造成了银行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的扩张,收入基本依靠利息收入的发展模式,而大多数贷款又是高资本消耗的资产。

      在侧重贷款增长的情况下,中投证券称,比如新增资产中60%配置在贷款,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会迅速下降,仅依靠高风险权重资产带来的利润无法弥补其带来的高资本消耗,银行将不得不通过昂贵的股权融资来补充资本金,从而形成了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的发展路径,但在资本约束加强、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背景下,这种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

      不过,回首2010年,市场之所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给予银行再融资持续而重点的关注,也不仅是因为银行成长的“怪圈”,也不单纯是因为个别大行动辄上千亿的再融资。实际上,更多的是因为,16家上市银行中,15家银行在这一年相继融资、再融资,或提出融资计划并待实施。

      细水长流,可悄然润物,但2010年银行的再融资则是潮涌,集体倾泻而来。

      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而骤然投放9.6万亿的巨额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及监管要求的提高无疑是诱发银行再融资高潮的直接原因,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银行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导致的资本消耗速度的趋同。

      “贷款收益高,银行业务重点自然是贷款,而监管层给银行核定的风险资产规模的增幅又差不多的,一项新业务,也基本都是可以做的,所有银行都可以做,要么就是都不可以做,这必然会导致发展模式甚至成长速度的同质化,这就决定了银行资本消耗的速度会很接近,再融资的集中爆发也就不难理解了。”一银行人士如此辩解。

      在该人士看来,监管层也没有给银行创造足够差异化经营的市场环境,责任也不全在银行。

      或许我们能寄希望于“十二五”,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向市场传达了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将有明显进展的信息。

      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将逼迫银行业务转型,避免银行还是依靠贷款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并推动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助推中间业务收入的成长。

      “相信三年后,银行业会有个较大的转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乐观地预计。或许,我们能寄希望银行的转型降低对资本的消耗率,至少在消耗速度上会体现出差异,并避免再一轮的银行再融资集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