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创业板·中小板
  • 10:特别报道
  • 11:专版
  • 12:地产投资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调查·市场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期指上市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机构应加紧培养
    期指人才队伍
  • 沪深300指数年度回顾与展望
  • 资金压力助推空头气势
  • 日融券创月内新高 有色酒类股欲卷土重来
  • 机构观点
  •  
    2010年12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期指上市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机构应加紧培养
    期指人才队伍
    沪深300指数年度回顾与展望
    资金压力助推空头气势
    日融券创月内新高 有色酒类股欲卷土重来
    机构观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期指上市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10-12-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叶苗 ○编辑 梁伟
      上海向国际金融中心挺进的步伐正越来越坚实有力

      ■期指元年年终盘点

      专家表示,股指期货的成功上市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在于其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示范意义,为其他金融期货的推出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其二在于其完善了资本市场架构和功能方面的建设,使我国资本市场一级发行市场、二级交易市场和三级风险管理市场的架构更加完整;其三在于其具有开创国内金融期货新时代、奠定了中国逐步争夺全球金融资产定价权的战略意义,对我国未来金融发展和全球竞争将产生深远影响。

      ⊙记者 叶苗 ○编辑 梁伟

      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中,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成功上市并健康运行,揭开了中国金融期货发展崭新的一页,无疑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精彩的亮点。

      从沪深300股指期货8个多月来的总体运行情况来看,不但大大好于海外股指期货上市初期的情况,而且也大大超出国内大多数人士的预期:中金所开户数近6万户,约90%的客户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股指期货日成交量26万手左右,日均名义成交金额已跃居全球单个股指期货合约第二位,持仓量4万手左右; 2010年股指期货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助于上海成为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心

      目前股指期货等股权类衍生品在场内衍生品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2009年,全球商品类、股权类、外汇类和利率类等场内衍生品总交易量为177亿张合约。其中,股指期货、期权交易量达到了63.82亿张合约,占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量的比重达到了35.7%,市场占有率第一;单只股票期货、期权交易量达到了55.54亿张合约,占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量的比重为31.1%。两者合计占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量的比重达到了66.8%。显然,股指期货继续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交易最为活跃的期货品种,股权类衍生品交易量在整个场内衍生品大家庭中占居绝对垄断地位。

      专家表示,股指期货的成功上市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在于其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示范意义,为其他金融期货的推出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其二在于其完善资本市场架构和功能方面的建设意义,使我国资本市场一级发行市场、二级交易市场和三级风险管理市场的架构更加完整;其三在于开创了国内金融期货新时代、奠定了中国逐步争夺全球金融资产定价权的战略意义,对我国未来金融发展和全球竞争将产生深远影响。

      此前,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 对全球500强企业(美国《财富》杂志评出)使用衍生品管理价格风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是ISDA继2003年后做的第二次同类调查。调查数据来源于500强企业的年报和企业直接提供的材料。其中,有8家企业缺少足够的信息进行判断,因此这些企业被划入未使用衍生品类别企业。

      根据调查,500强企业中94%的企业使用了衍生工具管理或规避所面对的商业和金融风险。相比于2003年调查的情况,500强企业中的衍生品使用比例在持续增长。

      本次调查所包含的企业分布于32个不同的国家,代表了从基础原材料到办公设备零售,甚至医疗保健的广泛行业。调查发现,使用衍生品对于跨国大公司非常普遍:在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中,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和荷兰的500强企业都使用了衍生品,德国和美国的比例是97%和92%。韩国和中国的大企业原本被认为不太可能使用衍生品,但87%的韩国500强企业和62%的中国500强企业确实使用了衍生工具。

      调查发现,外汇衍生品是最广泛使用的工具(88%的企业使用),其次是利率衍生品(83%)和大宗商品衍生工具。在所有行业中,外汇和利率衍生工具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除金融服务业,72%到92%的各行业企业使用外汇衍生工具(金融服务业公司这一比例为96%),70%到94%的各行业企业使用利率衍生工具。

      所以,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形成一个与之配套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心,股指期货的成功上市恰好为上海建立以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市场提供了契机。

      

      推动上海成为全球金融资产定价中心

      上海曾经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崛起以及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上海肩负着成为比肩纽约、伦敦的实力型国际金融中心的重任,对中国大国崛起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基于我国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巨大的发展前景,上海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成为和纽约实力相当的综合型国际金融中心,成为未来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枢纽和定价中心、资本聚集地。上海要建成实力型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成为全球金融资产定价中心的重要环节,就必须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市场,处于金融市场产业链的顶端,特别在股票、外汇、利率等金融资产定价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近十几年来发展最快的金融市场,在现代国际金融中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现代金融市场中,基础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已经完全一体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由此带来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共同繁荣。上海由于具有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凭借金融衍生品市场,实现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性发展,2010年股指期货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