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专 版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调查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央行导演货币政策回归大戏
  • 2010年货币政策
    动作一览
  • “常态”之下买些啥?
  • 政策“加法”破怪圈
  •  
    2010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特别报道
    央行导演货币政策回归大戏
    2010年货币政策
    动作一览
    “常态”之下买些啥?
    政策“加法”破怪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行导演货币政策回归大戏
    2010-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苗燕 李丹丹 ○编辑 刘玉凤

      

      观众口味发生变化,电影的流行趋势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前几年流行大成本、大制作、视觉震撼的武侠片,如今却回归低成本制作,开打喜剧、亲情、怀旧牌。顺势而为是正道。央行这位“导演”,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前两年大手“撒钱”,赢得了经济的复苏,同时也间接推动了通胀预期的攀升。形势的转变,使得“货币政策系列片”的转型迫在眉睫。

      从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加大到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到两次加息,货币政策转型热身已经开始,这也为明年货币政策稳健大戏的上演,埋下了伏笔。

      不过,面对抑通胀的难题,转型之路并非坦途。

      ⊙记者 苗燕 李丹丹 ○编辑 刘玉凤

      

      在通胀预期压力日增背景下,12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始于2008年四季度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回归“稳健”。

      在央行导演的这部“回归大片”中,流动性犹如剧情主线,货币政策诸多调控工具就是各型各色的演员,抑通胀、稳价格总水平则是本片希望获得的票房。而央行开合流动性的闸门,调节货币供应量,也是实现稳定价格总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央行导演的这部大片中,货币政策工具需要拿捏得当,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相互配合,都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抑制通胀、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目的。

      

      此稳健非彼稳健

      1999年至2006年,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然而,此次回归“稳健”之义已较此前有所不同。而经济形势的差异是致使出现“此稳健非彼稳健”的最主要原因。稳定价格总水平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成为2011年稳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指出,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首先是要控制好货币总量。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未对明年的货币信贷目标做出明确规定,但市场预计,明年的新增信贷将缩减至7万亿元左右,广义货币量(M2)增速回落至16%左右。

      胡晓炼透露,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数据显示,2009、2010年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期间,M2增长目标为17%,而2003年至2006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期间,M2增速平均目标为16%。业内人士认为,明年M2回落至16%符合“稳健”定义,且不是紧缩。不过,由于大多数年份货币供应量的执行结果均超预期,在目前M2仍然保持19.5%增速的基础上,明年要回落至16%的目标内,仍有一段路要走。

      其次,要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与2009年新增的9.6万亿元、2010年的7.5万亿元贷款规模相比,2011年的新增信贷规模回落也不会太大。这是因为稳健货币政策本身就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为了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信贷规模不会“急刹车”。

      与1999年至2006年间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相比,2011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弹性将加大,这也是明年货币政策的最大看点。有关“货币政策要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要增强”的表述,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的微调可能更加频繁,将根据阶段侧重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配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应过多地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就犹如中国的主流电影在选材上绝不盲从欧美市场。当然,在经济领域,这确实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突围战”。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仍在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带来的恰是最为棘手的流动性问题,不得不承认,这将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更多难度。

      

      “票房”压力大

      每一部影片上线前都会对票房有个预期目标,这部货币政策大片也不例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定价格总水平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明年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曾撰文指出,抑制通货膨胀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再次面临转换:即央行必须对通胀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及时做出政策响应。

      流动性过于充裕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历次通胀中货币供应的机制、渠道有所不同,但货币供应过多是历次通胀的一个共同特点。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也指出,通胀的“根子”终究还是流通中的货币太多。

      流动性如雨水,雨水充裕是好事,但雨水泛滥就坏事了。想要农作物正常生长,就不能让过量的雨水充斥农田。影响物价正常运行的过多货币同样需要管理。对此,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公开表示,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的主要表现。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高度契合。物价形势决定了在2011年稳健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中,央行必然将以管理流动性为优先考虑。

      然而,流动性过多的状况在短期内扭转的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方面,2009、2010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大规模货币信贷投放,导致2011年流动性基数较大;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加剧,国际资本将会继续流入我国。

      另外,业内人士表示,从中期看,因国际金融危机而产生的不良债务货币化风险、支持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和结构调整需要增加的信贷投放,或是国际上货币宽松带来的外部流动性冲击,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流动性管理压力。

      

      偏向虎山行

      压力归压力,央行当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从历次通货膨胀发生和蔓延情况看,这一现象初期具有隐蔽性,一旦爆发又有自我增强机制,甚至在经济已经开始下行的一段时期内,通胀水平仍持续上行。因此,权威人士指出,这就要求央行提高政策的预见性,用多次预调、微调代替“急刹”,以多次较小波动代替大的震荡,防止多项政策向同一方向连续发力的叠加影响。

      管理流动性、稳定价格总水平的难度不小,但央行也有诸多调控工具可用,更有创新能力可发挥。

      主角当属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胡晓炼近日指出,要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结合起来,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配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

      胡晓炼解释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要在原差别准备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其调整基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的影响,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各机构的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等,以更有针对性地回收过多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合理、适度、平稳投放,优化信贷结构,体现宏观调控的要求。

      同时,价格工具作为央行经常启用的演员,市场对此争议颇多。有观点认为,加息对于平抑通胀预期有着其他政策工具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但也有观点称,加息是一剂猛药,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尚存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能影响“稳增长”,同时,加息导致中美利差扩大可能会进一步引发“热钱”流入中国,因此加息工具应慎用。不过,大多数分析人士仍然预计,由于通胀形势不乐观,明年仍将有一个加息的过程。全年预计至少加息3次,幅度约在0.75个百分点。

      此外,有业内人士认为,明年汇率政策的使用力度会加大。因为如果人民币汇率不达到合适的水平,会导致国际收支平衡表失调,使得央行为对冲外汇而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经过派生,造成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长,使得市场流动性过于充裕。

      除了传统工具,央行或许也将根据形势推出新举措。近日,央行就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事宜召集主要银行开会,信贷管理方式或将从行政管制向综合运用市场化调控手段转变。业内有人将此解读为央行可能不再设定信贷目标,而是根据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

      总体上看,多频率、动态微调将是2011年货币政策执行的突出特征。此外,要想完美达成所有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其他部门相关政策的配合。至少在抑物价方面,近期通过采取打击农产品炒作等手段平抑物价,就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