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专 版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调查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央行导演货币政策回归大戏
  • 2010年货币政策
    动作一览
  • “常态”之下买些啥?
  • 政策“加法”破怪圈
  •  
    2010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特别报道
    央行导演货币政策回归大戏
    2010年货币政策
    动作一览
    “常态”之下买些啥?
    政策“加法”破怪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策“加法”破怪圈
    2010-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丹丹 苗燕 ○编辑 刘玉凤

      ⊙记者 李丹丹 苗燕 ○编辑 刘玉凤

      

      如果说我国市场的流动性如一潭丰盈的湖水,有多条河流注入其中,那“热钱”无疑是其中的一条水量充沛的大河。业内人士估算,今年外汇占款对M2增长的贡献度约为30%。

      由于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看好,再加上美国实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资金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具体到我国,今年以来外汇占款、银行代客结售汇等数据基本上处于高位,尤其是10月份单月外汇占款高达5190亿元,创下30个月以来的新高,显示资本净流入加大的趋势明显。由于我国资本项下尚存管制,“热钱”若要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国内,成本相当大。因此往往披着合法外衣,以外商直接投资、虚假贸易,及短期信贷、海外捐赠等形式隐藏在资本净流入的洪流之中。

      史上“热钱”曾严重祸害多国经济,因此,对于“热钱”涌入的担忧不无道理。进入国内的“热钱”往往涌向股市和楼市。而今年,在房地产成为政府调控政策的重点“关照”对象后,不少“热钱”开始炒作商品市场,同百姓身边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现象不无关系。除了加大通胀风险、扰乱百姓生活,“热钱”的第二大罪状在于削弱了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外汇占款的被动增长、基础货币的被迫投放、流动性的继续增加、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热钱”的干扰为宏观政策的拿捏加大了些许难度。而增多的流动性又助推资产价格高涨。

      这无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热钱”流入增加国内流动性,推高资产及商品价格,价格高涨又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

      对“热钱”流入数量的控制,主要依靠外汇局在行政手段上的监测和管理,这方面相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自今年2月以来在13个外汇业务量较大的省(市)开展了打击“热钱”专项行动。公开信息显示,已有190起涉嫌违规案件被查实,涉案金额73.5亿美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随着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资金继续大规模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所难免,遏制“热钱”流入将成为必然趋势。

      有业内人士认为,资金涌入究其源头是人民币汇率没有到合适的位置上,市场对人民币有一致的升值预期,最终导致资金流入众多,国际收支失衡。但是目前来看,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制度改变的可能性甚微,只能靠其他渠道来直接控制“热钱”流入的数量。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池子论”引发了各方热议。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对此作出一番解读,他表示“池子”是一个政策的组合,既包括外汇流入的管理,也包括针对外汇流入的状况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除了传统围堵“热钱”的方案外,智囊人士不断地在这张打击“热钱”的政策清单上添加新的选项。第一条建议是中国可以考虑借鉴巴西,对外汇交易开征托宾税,以有效遏制“热钱”流入;二是可动用外币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缩小国内银行间外币规模;三是有控制地推动国内资本走出去,拓展人民币国际市场空间,放宽QDII和推出国际板等都可有效对冲外汇占款。当然,国外经验倘需结合本国情况得当应用。

      防治“热钱”有多个政策可选,而据记者了解,各路专家已就一个观点达成一致——治理“热钱”的根本在于让市场有效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让我国的资产价格以合理的速度增长。

      或者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旦中国经济有实实在在的增长点,那么“热钱”进来后,会将短期套利投机策略调整为长期投资策略,或转化为风投、私募的形式,服务于我国部分行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借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的一句话——只要中国经济做好自己的事,就不怕“热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