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专 版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调查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取消股票投资比例上限
    企业年金投资比例酝酿调整
  • 每日关注
  • 煤机行业迎来机遇期 基金热捧建仓忙
  • 市场迷雾中
    把握方向的原则
  • 银行年末冲刺 全年新增信贷约8万亿
  •  
    2010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取消股票投资比例上限
    企业年金投资比例酝酿调整
    每日关注
    煤机行业迎来机遇期 基金热捧建仓忙
    市场迷雾中
    把握方向的原则
    银行年末冲刺 全年新增信贷约8万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年末冲刺 全年新增信贷约8万亿
    2010-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陈俊岭 ○编辑 陈羽 于勇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陈羽 于勇

      

      尽管监管层年末加大信贷额度控制,但在金融机构投放节奏的惯性推动下,全年新增信贷额度仍有望突破8万亿元。

      据悉,截至12月24日,全国2010年新增信贷为7.99万亿元。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外资银行、信托、信用社和财务公司是此次岁末冲刺中的主力军。

      对此,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监管层对年初制定的7.5万亿的新增信贷目标,会在执行过程中保持一定弹性,因此也会容忍一定的超额,但从近期监管层传递收紧信号看,12月投放应出现一定回落,从这点上看不太可能突破8万亿元。

      据央行本月中旬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达7.44万亿元,距7.5万亿元的全年信贷目标仅余600亿元。如果突破8万亿元,12月份新增信贷将至少5572亿元,将与前几个月持平。

      昨日,某地银监分局人士向记者证实,在全年信贷总额突破7.5万亿后,12月份他们一直在告知当地金融机构,将部分信贷额度推迟到明年投放。

      不过,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则认为,“不排除突破8万亿元的可能”。他认为,金融机构考虑到冲时点的因素,会在预知明年可能收紧信贷额度的情况下,在年底提前集中放贷,为来年赢得主动权。

      对于外资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成为年末冲刺的主力军这一说法,上述人士回应,在监管层严控银行放贷的情形下,它们可能会在近期有所作为,但由于基数太小,并不能对全年信贷总额构成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