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价值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货币政策不应忽视食品价格
  • 2011:转型中国迎接更大历史考验
  • 当支柱产业遭遇公众利益
  • 明年美国或有上千亿市政债券违约!
  • 在区域性保险公司改写了行业地图之后
  • 基金为什么发行热闹
    规模却原地踏步
  •  
    2010年12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货币政策不应忽视食品价格
    2011:转型中国迎接更大历史考验
    当支柱产业遭遇公众利益
    明年美国或有上千亿市政债券违约!
    在区域性保险公司改写了行业地图之后
    基金为什么发行热闹
    规模却原地踏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2011:转型中国迎接更大历史考验
    2010-12-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温建宁

      货币政策当前和未来能提供的最大确定性,就是在稳健意义下确保金融体系安全,创造战略性调整金融结构的有利环境,增强经济协调性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经济可持续性增长提供安全保障。货币增速减缓、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动态平衡的掌控,既是保民生的经济需要,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需要,更是检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岁月如歌,光阴如梭。岁末时刻,蓦然回首,过去的一年,既有霓虹璀璨的时候,也有江国飘雪的日子,大自然以超然的力量,天地有灵描摹洁白的句点。2010年,中国在探索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新路上,为“十二五”大厦奠基,展望2011年,处在转型节骨眼上的中国经济,将迎接历史更大的考验。

      在新的一年里,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动荡因素短期难以消除,那些渗透在金融债务链条中盘根错节的不确定因素,不仅依然会持续存在而且不可能会有根本性的改观,其爆发的诱因和背景化解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随机性。中国经济虽说有充足理由可以维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容易受制于人的弊端显露无遗,外延性改善变量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亟待调整,而内生性市场消费因素发挥决定性作用还需外力激发。只要能在世界经济不稳定存量因素中,寻求到相对稳定的确定性变量因素,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原始驱动力就能持续。所以,中国经济来年发展的最大底气和活力,还看宏观变量和路径选择的大智慧。

      稍早时候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赋予了2011年宏观经济指导性的基本纲领,政策价值取向最终聚焦在“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的基点上,财政和货币两只手各司其职,有“收”有“放”,有“张”有“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两者分工协调当是最高要义。财政这只手适度超前贯彻“积极+灵活”的小目标组合策略,为的是能更好维持经济发展的平稳性,防止经济减速过快刹车效应导致的社会问题;货币这只手相对好字当头把握“稳健+审慎”的小目标组合策略,为的是能更好化解通胀的严重压力,防止货币增长过快滞后效应导致的物价问题。当然,在更高级别的层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目标合一,实现宽严结合、松紧结合的有机大组合,即确立“宽财政、紧货币”的格局。实际上,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关系,这种战略上多目标多任务经济政策架构的确立,说明有效形成了“三马共拉的马车”要平稳运行,有赖于其优势互补条件下动态平衡关系的有效性,不仅需要宏观决策层面引领方向的大智慧,而且需要执行层面平衡驾驭的高超协调机制。

      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经济还可以明确预见到的是,加息会代替“调准”成为央行回收流动性的主要方式,货币供给的增量将从去年的高点滑落,减幅将比较显著。尽管因加息刺激可能导致热钱持续流入,但流入速度和流入数量的不确定性很大,主要取决于套利空间和变现难度,不一定与加息频次高度相关。总体上看来,流动性极端富裕的情况将逆转,货币层面由适度宽松到相对稳健的机构性转型,使得已习惯了使用廉价资金信贷的交易各方产生很大的不适。尤其金融部门缺少了天量信贷额度,利润弹性变得十分有限,留给银行业施展创新“腾挪”价值的空间大大收缩。因此,货币政策当前和未来能提供的最大确定性,就是在稳健意义下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以便创造战略性调整金融结构的有利环境,增强经济协调性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经济进一步可持续性增长提供安全保障。

      新的一年里,在稳健货币政策条件下,最大的不确定性,也许就是要加息多少次,才能“缚住”通胀的脚步? CPI要到多高才算最高,物价上升才会迎来拐点?笔者以为,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把“稳定物价总水平被放在明年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已给出了良方。之所以如此判断,有四个关键因素点的判据。第一,物价上涨触及政策设防核心区域,通胀走势步入政府“零容忍地带”。11月CPI加速上行高见5.1%,某种程度上说明物价上涨已由内因驱动转变为外在表现形式,对居民通胀预期心理拉高产生连锁反应,这也将促使物价和CPI变动呈现趋同化走向。

      第二,央行使用数量型工具抑制通胀效用弱化,不得不动用价格型工具,货币政策层面反通胀的实际难度加大。央行年内六次上调准备金率,都不能阻止通胀的脚步,传递出货币政策微调效应产生了某些局限性,至少从侧面说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能力趋于衰减。同时,两度采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也传递出央行明确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决心。

      第三,物价轮番上涨阶段价格变动剧烈,通胀预期管理机制的能力受到挑战。如果用相关经济指标体系来衡量,CPI波动在警戒线3%以内,通胀预期管理制度效能发挥良好。但是,当CPI超出警戒线增长势头强劲,并且连续三个月以上高位运行,甚至冲过4%冲击5%加速运行,通胀预期管理就有可能诱导居民抢购实物资产,反而起到推动通胀惯性上涨的作用,结果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或阶段性失灵现象,与通胀预期管理目标设计相悖。

      第四,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缺乏可持续性,只能起到短期快速平抑物价的作用,要想长期稳定物价总水平,还需要依靠市场调节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价格形成机制。笔者相信,周小川行长“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其实就是要还原市场交易中真实的资金使用成本,只要利率实现了充分的市场化,那么价格就会趋向稳定波动,物价中的泡沫化通胀因素,也就不可能高到离谱。这,恐怕是来年构建稳健货币政策的核心所在。

      总之,2011年的货币政策稳健之路并非坦途。货币增速减缓,发展经济水平,不能忘了民生疾苦;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忘了民生诉求;管理通胀预期,遏制物价非理性增长,不能忘了民生质量。三者之间动态平衡的掌控,考验管理者的大智慧,既是保民生的经济需要,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需要,更是检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