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价值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货币政策不应忽视食品价格
  • 2011:转型中国迎接更大历史考验
  • 当支柱产业遭遇公众利益
  • 明年美国或有上千亿市政债券违约!
  • 在区域性保险公司改写了行业地图之后
  • 基金为什么发行热闹
    规模却原地踏步
  •  
    2010年12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货币政策不应忽视食品价格
    2011:转型中国迎接更大历史考验
    当支柱产业遭遇公众利益
    明年美国或有上千亿市政债券违约!
    在区域性保险公司改写了行业地图之后
    基金为什么发行热闹
    规模却原地踏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货币政策不应忽视食品价格
    2010-12-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傅 勇
      傅 勇

      中国的通胀周期主要是食品价格周期,如何看待并解释食品价格走高成为当前相关讨论的关键之处。不少看法认为,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供给减少、国际市场波动或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供给面因素推动的。然而,可能更重要的一面是,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需求扩张。

      数据显示,在2000 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国食品价格波动对CPI 贡献率超过70%,每次通胀,都离不开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对物价走势影响巨大,源于两方面原因。其一,食品在CPI各部分中的权重最大,其二,食品价格波动明显大于非食品价格波动。上世纪80年代,食品占CPI的权重为60%左右,目前下降到33%左右,但却贡献了四分之三左右的通胀变化。

      那么,如何看待食品价格推动的物价上升呢?有学者认为,国外央行主要关心扣除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而从核心CPI角度看,中国当前不存在明显物价上升。这实际上是建议,政策面可忽视当前这种主要由食品价格推动的物价上涨。理由是,食品(包括能源)价格波动太大,且主要受供给面的影响,特别是天气因素和国际市场。而调控这些供给面,货币政策无能为力。如果肉价上涨是由蓝耳病引起的,收紧货币就没什么用。

      笔者以为,对于主张关注CPI的建议,需要关注几点国情差别。首先,我国一直强调食品供给安全,国内食品价格波动明显小于国际市场。其次,食品在中国家庭的支出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食品价格上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货膨胀。最后,近两年中国的粮食供给维持在历史高位,因而,很难从供给面解释食品价格上涨。

      若从供给的角度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更为合理的解释。2004年以来,中国的用工成本显著上升,不仅如此,农村人均收入因“新农村建设”、转移支付的增加以及粮价相当于一般商品更快的上升等因素,增加较快,这自然都增加了食品生产的人工成本。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食品价格上涨历来是通胀主要推手,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均是如此,而那时中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相比而言,笔者认为,需求面的因素更加重要。食品供给弹性更小,而且食品不能长期储存,因此,当出现食品需求压力,而供给不能迅速增加时,食品价格上升的压力将会增加。发达经济体中食品价格上涨的研究成果,可能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食品支出弹性明显较高,即随着价格提升,家庭用在食品支出上的比重增加明显更快。此外,与发达经济体相比,食品在支出中的比重也更高。最后,中国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在持续增长。也就是说,虽然中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但用在食品上的支出一直都在增长,并且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食品价格的上涨,应看成是总需求扩张的重要部分,也应纳入到总需求管理。

      对于食品价格上涨而言,有食品部门总需求扩张本身的因素,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也有社会总需求扩张的因素。由于食品供应的弹性较小,总需求扩张的压力会更多地向食品部门倾斜,导致食品价格出现更快的上涨。总需求的扩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产出缺口缩小甚至为负,也就是实际产出接近甚至超过潜在产出;二是货币供应超过名义GDP的增长。这两个方面,在当前的食品价格上升中都有体现。

      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供给面来解释食品价格上涨,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忽视,或者认为货币政策对此无能为力。在很多方面,中国都与发达经济体有所不同,这不仅意味着食品价格对家庭和经济运行更为重要,还决定了食品价格上涨更多地来自需求面的影响。

      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是总需求,对供给面并无直接影响。因而,如果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需求推动的,那么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向稳健的转变不仅必要,而且也能够发挥关键作用。一段时间一来,央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并适度增加了人民币汇率弹性,近日又上调了再贴现率和再贷款率,2011年的货币信贷增速也将有所放缓。这些政策,都是控制食品价格型通胀的应有之举。

      笔者还注意到,有学者将当前的政策调控与2008年上半年相提并论,并担心可能会有过度紧缩的风险。这个观点也要小心对待。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大的物价上涨压力,当时宏观调控收紧力度很大。但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增长和物价突然掉头向下,宏观政策也就转向。这种急剧变化是罕见的。

      当前,欧洲和美国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仍面临很大困难,这将会是2011年经济金融领域中的一大不确定性。加之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中国经济增长会略有下降压力,但现在尚看不到大的风险。而应对这个小的下滑压力,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称得上是得心应手。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金融观察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