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慧
|
⊙叶 雷
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不仅探究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企业家创业背后的文化密码,更总结了至今仍得到公认的企业家精神,即强烈的事业心、理性地追求利润、劳动致富、诚实公平交易。
无关系、无背景、无资历的“三无”王文京,靠那5万元的家底,硬是带领用友从一个软件作坊成长为软件大王。从过去到现在,王文京在变,用友也在变,但他的商道智慧没有变。翻读《用友之父王文京》,我不得不承认:王文京的创业史就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好的注释。
王文京说,企业家起码要有企业家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家精神。那么在他眼中,企业家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他对商业和企业本质的认识中,看出个大概。商业的本质,只不过是一种比其他组织形式更具效率的组织和机制。企业与公共机构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从事和实现某项社会事业,创造和成就某种社会价值,只不过企业采用了更具有效率的商业形式。
企业当然要赚钱,但这不是企业唯一的追求。“财富可以让你做喜欢做的事”,王文京丝毫不掩饰对于拥有巨额财富的渴望。因为他有个梦想:“将来用友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公司,这个世界级的公司是大家的!”可见,王文京的用友,做的不仅是商业,而是一个事业。
在用友20周年生日时,王文京给全体同事写了一封信,内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我们专业地去奋斗,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舍不得机会,盲目地多元化,成功的企业全球难寻。澳柯玛、海尔、联想、春兰、实达……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即使都是做汽车,通用也不得不关掉悍马,福特不得不卖掉沃尔沃……专注主业,这是王文京花了两年时间,考察了房地产、边贸、证券、餐饮等70多个项目之后的心意回归,更成为他以后首要的营商之道。
当年,王文京是在无数本企业家传记的激励下下海的,他最擅长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以至于在回顾20多年的创业史时,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20年我没有犯过大的错误”,“用友一直比较顺,没有特别困难的阶段”。他学习联想,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渠道建设;他学习微软,实行产品经理制度;他从其他失败的案例中总结教训,要想基业长青,就必须均衡发展,必须实践稳健的财务管理制度,就必须共享成长的激励制度,就必须持续创新等等。
王文京把中国企业的发展路径看得非常透彻:第一个阶段,依靠的是劳动力成本优势;第二个阶段是装备现代化;第三个阶段就是企业信息化;第四个阶段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因此,他已提前看到了拉动内需的“第三驾马车”——信息化强企。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投资拉动扩内需,家电汽车下乡是居民消费拉动扩内需,“信息化强企”则属于企业投资拉动扩大内需。于是他预言:一个新的黄金十年就快到了!
不得不承认,王文京是幸运的,因为他走的是“知本家”的道路,走的是纯粹市场竞争的道路。如果他进的是所谓的“实业”,做生意做的是“关系”,估计不会有今天的王文京和用友;如果1991年的软件业,就有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国有垄断企业,估计也不会有今天的王文京和今天的用友。
今天,中石油、中石化已是“世界500强”的常客,但我们并不觉得该肃然起敬,而还难以登上“中国500强”的用友,却让我们忍不住为之激动。虽然黄光裕还头顶着“中国首富”的光环,但我们却不得不为之惋惜,而一个仍然在路上的王文京,却成了很多创业者的标杆。
之所以愿意把王文京作为标杆,看看这本《用友之父王文京》每章的题目,答案应该就在其中了。比如,“最宝贵的就是人才”、“在细分市场做标杆”、“成就客户才能成就自己”、“创新是企业的存在方式”、“专注的精神+按常识办事”、“好制度是企业成长的基石”、“公司价值远比个人财富重要”、“理性的理想主义者”……
王文京把用友“2010经营与管理创新年度峰会”的主题定为“创建幸福企业”。何谓“幸福企业”,他给出了三个基本标准:一是传统的高效率、高效益标准,二是创新标准,三是“绿色”标准。这对怀揣梦想者来说,或者对正在做企业的人来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还想说的是,《用友之父王文京》作者张小军在书中抒发了他的三点写作所获,我觉得很有必要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世界是属于梦想的,一切源自梦想,是梦想牵引着我们一路前行。
成功有方法,失败有原因。我们可以实现梦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做。
既专业又专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等待是让人很焦虑的事情,所以成功者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