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政策“闸门”渐趋收紧 精打细算选房贷
  • 节前持续盘整
    “淘金”不妨做定投
  • 春节出游 “量身定制”旅游险
  • 人闲财不闲
    春节理财早规划
  • 内地民众
    自主筹划养老准备不足
  •  
    2011年1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理财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理财一周
    政策“闸门”渐趋收紧 精打细算选房贷
    节前持续盘整
    “淘金”不妨做定投
    春节出游 “量身定制”旅游险
    人闲财不闲
    春节理财早规划
    内地民众
    自主筹划养老准备不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闲财不闲
    春节理财早规划
    2011-01-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媛 ○编辑 金苹苹

      ⊙记者 王媛 ○编辑 金苹苹

      

      面对新股的“破发潮”,原来一直热衷打新股的周女士准备歇一歇脚,把资金从股市中“腾挪”出来。而春节将至,如何让人闲财不闲,成为众多投资者眼下关注的焦点。

      

      让资金再“飞一会”

      “春节前来咨询短期理财产品的人特别多。”建行上海某支行的一位理财师告诉记者,近期像周女士这样有假期理财需求的投资者不在少数。此外,新股频破发引发打新股热情降温,令不少打新资金又开始“钟情”于短期理财产品。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不论是从股市里挪出来的资金,还是单位发放的年终奖金,都可以让其“飞一会”,用假日理财产品赚取一笔不错的收益。

      据了解,今年春节期间可供投资者短期避风的产品基本有三类:短期理财产品、通知存款和货币市场基金,但这三种产品的投资门槛不一。一般理财产品和7天通知存款都是5万起存,而货币市场基金则是1000元起购。而从便利性上考虑,通知存款显然优势明显。目前7天通知存款的年利率为1.35%,而活期利率仅为0.36%。但从收益率上看,通知存款的利率就不具优势了。

      “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这三种产品里是最高的。”交行上海分行理财师李吉告诉记者,加息后,一些银行的7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有所提了,最高或达到3%左右。记者昨日在建行、交行等银行的部分网点了解到,尽管目前一些春节产品的计划还没出来,但相关银行都在筹备发售一些春节理财产品。“具体产品在下周将会上线,但收益率都不及元旦产品的高,年化收益率大约在3%左右。”

      

      投资巧选购买时点

      在理财师眼中,在股市及加息前景都不明朗的情况下,选择既有流动性、又有安全性、收益率适中的短期理财产品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由于短期理财产品“寸天寸金”,这时,“精打细算”选择购买的时间节点显得颇为重要。

      “一般来说,在产品起息日的前一天购买最为划算。”李吉告诉记者,短期理财产品本来就不长,一般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规模不大,因规模限制,银行一般会提醒投资者提前购买,投资者也应将提前购买的天数纳入计息范围。而不少做生意的投资者资金闲置时间相对较长,通常会在元宵节过后才运转,这类投资者可以考虑14天左右的理财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者还需特别留意到账时间的不同,不同产品和不同银行到账时间有所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的到账时间一般从T+1—T+3日不等,而货币市场基金一般为T+2日到账,少数则可以实现T+1日到账。此外,一些货币市场基金为了防止大额套利资金在放假前进场摊薄收益,通常会在放假前提前几天封闭。因此,若要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者需提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