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路演回放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路演回放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决定汇率的两股力量
  • 货币政策更需价格型工具综合配套
  • 为了切实掌握汇率定价权
  • 破发潮下,给投行更大自主配售权不可取
  • 日本继续“政治漂流”
  • 如果全球IP地址告罄……
  •  
    2011年1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决定汇率的两股力量
    货币政策更需价格型工具综合配套
    为了切实掌握汇率定价权
    破发潮下,给投行更大自主配售权不可取
    日本继续“政治漂流”
    如果全球IP地址告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决定汇率的两股力量
    2011-01-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袁 东

      袁 东

      究竟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主要决定着汇率形成与波动?这个问题,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就已存在。只是现在,答案已变得很显然:资本项目和资本交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汇率主要由资本项目决定。

      1971年之后,以固定汇率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走入了历史,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无体系”时代。没有了贵金属的基准支撑和制约,汇率基本就浮动了。在教科书及当今国际政治经济谈判桌上,经常项目被视作决定汇率的主导因素。以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或逆差,也就是商品与服务贸易情况来评价汇率水平,进而提出政策调整要求。但只要粗略比较当今全球贸易额、经常项目发生额与差额、货币与资本交易额,就可明了这种认知早已偏离了实情。

      先看各类外汇工具的日均交易额,1998年超过1.5万亿美元,2010年接近4万亿美元,而2009年全球商品与服务贸易额日均仅858亿美元。再看非金融机构的外汇交易占比,从1998年的17%降至2010年的13%;各类金融机构的交易占比,从1998年的83%上升到2010年的87%。这些由金融机构主导的货币资本交易,主要发生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每天巨额交易中的65%是跨境交易。而且,这些交易主要是以衍生品方式进行,现货交易仅占2010年全部外汇交易的37.4% 。

      这种状况,是国际货币体系由固定汇率制进入浮动制时代的必然结果。一旦汇率脱离了某种基准牵制,国际融资在由官方主导向私人金融机构主导转变的“私人化”过程中,种种所谓金融创新及由此带动的货币资本交易,就如脱缰的野马,狂奔而去。

      远远超过贸易额和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的货币资本交易,无疑成了外汇市场上的主导者。而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又是货币资本交易的主导者。所以,汇率的定价权并不在实体企业,也就不在商品与服务贸易领域,金融力量已然成了当今世界的汇率定价者。

      现今的金融力量,基本把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由此,汇价的主导权也就在这些国家。如果说汇率有操纵,那也是金融机构在操纵,也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在操纵。

      当然,这并没有否定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的影响。只不过,这一原本决定汇率的基础性因素,已被日益快速膨胀的金融交易,仅仅当作题材不断炒作,进而不断被扭曲,以至在汇率波动的轨迹中看不到多少影子了。

      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不仅国内金融市场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国际金融交易与货币体系中,更没什么影响力,暴露在外的,基本是过去十多年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但他们还没有多大力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去对冲和平衡。因此,似乎贸易和经常项目就成了这些国家汇率低估的证据。

      如果以汇率为借口,渲染全球经济的所谓“失衡”状态,那也首先是由金融市场过度膨胀所带来的诸如索罗斯总结的“超级泡沫”所导致。而这种失衡,因金融市场交易及其主导权在发达国家,所以,责任也就在发达国家。再说,失衡与否,要看站在谁的角度讲。世界经济什么时候没有“失衡”过?在发达国家认为不失衡的年代,可曾问过发展中国家的感觉?所谓“均衡”,只是新古典经济学不切实际的假设,而全球经济从来就是在非均衡中运行与增长的,如果完全均衡,意味着没有了落差力量,就像水流没有了落差而不流动一样,全球经济也就没有了内在增长动力。

      由此观之,不符合现实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是多么荒谬。更加荒谬的是,自上世纪70年代起,占全球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的历任决策者,都将新古典经济学当作了几乎唯一的决策理论和智慧来源,以至最后捏出了“华盛顿共识”,硬要推销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实践证明,诸如俄罗斯等无条件接受这种推销的国家,无不陷入了同当初预期相反的被动局面。

      实际上,当全球货币制度完全进入纸币本位时代后,货币无一不是“国家货币”,贵金属形式的“超主权货币”已不存在了。即便是已运行十多年的欧元,也是以这一货币联盟成员国放弃了一部分民族国家权力为代价的。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货币的发行流通及其价格,是由市场力量与国家力量共同决定的。以纯粹市场供求决定价格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更显得不合时宜。由此,作为货币价格的汇率,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在所难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现了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现实。

      总之,汇率有市场决定的一面,也有难以避免国家因素影响的一面,这意味着主要经济体间的政策协调,在全球治理建设健全中是必要的。值得提醒的是,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不可替代,两种力量也应有合理分工和搭配。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已经开始,在认识和行动上,全球的精英们是否会表现得比第一个十年更好呢?这取决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