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广告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能源前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罗马式“亮剑”
  • 外汇管理新政需要“中投二号”
  • 黄光裕给摔明白了
  • 极端灾害气候再度催逼农产品抗灾机制
  • 去年全球失业人数达2.05亿人
  • 越是存在通胀
    越要及时矫正通胀偏差
  •  
    2011年1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罗马式“亮剑”
    外汇管理新政需要“中投二号”
    黄光裕给摔明白了
    极端灾害气候再度催逼农产品抗灾机制
    去年全球失业人数达2.05亿人
    越是存在通胀
    越要及时矫正通胀偏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极端灾害气候再度催逼农产品抗灾机制
    2011-01-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红漫

      ⊙马红漫

      

      今年寒冬,再度出现了类似2008年初“南冻北旱”的极端天气,或将导致农产品供应形势吃紧。近期,华北、黄淮等地降雨持续偏少,作为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省,有报告说旱情已是“50年一遇”。与此同时,南方多个省区的冰冻天气也对油菜等作物造成不小的损害,并直接影响了粮油商品的运输。纵观全球,澳大利亚、巴西的洪水尚未退去,北半球干旱、暴雪天气威胁再度凸显,以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农业市场关乎国计民生,且与气候因素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一国农业只有尽力摆脱“靠天吃饭”的束缚,才有可能真正捍卫粮食安全,规避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强化的通胀预期,进而减少经济波动风险。也正因如此,当今发达国家政府均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农业支持政策,以积极维护本国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的稳定。相形之下,我国农业仍亟须得到政策支持与合理规划,以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尽力避免因定价话语权旁落而伤害本国经济的稳定。

      兔年春节将近,天气因素导致的粮食减产及运输困难,直接推高了农副产品价格。在国人对喜庆节日氛围的憧憬中,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将会降低,然而调控部门对农副产品推高通胀压力的隐忧却一直未曾褪去。笔者以为,应该引以为警惕的是,在2008年初,类似极端的天气也曾席卷全球。当年1至4月,国际市场春小麦价格几乎上涨一倍,是上年同期价格的4倍。粮食进口所形成的传导机制拉抬了我国农产品价格。受此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1.2%,全年CPI指数也被推高至5.9%,高于年初4.8%的调控目标。眼下,世界粮食危机再次呈“山雨欲来”之势。据预测,洪水将造成澳大利亚小麦减产一半,水果和白糖产量也将减少。现在的小麦价格几乎已是去年6月时的2倍了,猪肉价格相比去年初上升25%,糖价已达到近30年来最高点,油菜籽和奶制品等也都在上涨。由此前的经历看,未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已很难独善其身,刚刚有所收敛的“糖高宗”、“豆你玩”等极有可能会卷土重来。

      如何未雨绸缪来稳定农产品价格及随之而来的通胀压力,是摆在主管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尽管紧缩货币政策对成本推动型通胀的调控绩效并不明确,但包括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紧缩政策显然已箭在弦上。投资者纷纷预期,管理层为控制通胀将采取更严厉的紧缩动作。在这种严峻形势的预期下,春节前的股市参与热情再度被削弱,两市股指多日在低位徘徊,未来经济走势也被蒙上一层暗色彩。

      我国农产品价格“逢灾必涨”,说明国内农业的抗灾能力仍然薄弱。以岁末年初因大豆成本走高而引致的食用油涨价为例,为了稳定国内食用油价格,政府向市场抛售了30万吨临时存储食用油。但显然,原本极为有限的国家储备,对平抑食用油价格而言无异是杯水车薪。在美国大力推出粮食转基因技术之后,低价进口的大豆在国内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豆农们因无利可图而纷纷减产,短短数年间,我国由大豆出口国变身为进口国。国内大豆供给被国际巨头垄断的现状,让以此为原材料的农副产品价格受控于他人股掌之中。可见,极端天气频发,政府应该学会“常态化”地去应对。若只是依仗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的应景式思维,难以根本逆转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之势。对此,成熟市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样本。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就建立了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目的是在向城市人口提供价格可接受食品的同时支持农民收入增长。2002年,在既有补贴政策基础上,美国又开始实施新的反周期补贴计划,即当农产品有效价格低于目标价格之时,财政资金对生产者提供收入支持。与之类似,欧盟也对农业投入了极大关注。2003年6月,欧盟再次对农业政策实施重大改革,目的就是减少农产品剩余,确保农业财政平衡,以直接补贴替代支持价格作为主要的农业支持工具,从而增强欧盟农业的市场主导作用。除了进口保护、出口补贴等举措外,欧盟各国在农产品价格低落之时,政府充当了“蓄水池”的角色,负责回收和储备,以备不时之需。这些补贴政策长期实施,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加码,是维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但对农业支持的总体水平依然偏低。这也正是恶劣天气就会剧烈影响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面对三年来两次气候变化大幅推升物价的风险,是该缜密考虑如何建立有效防范农产品价格波动机制的时候了。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