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流通近期发展迅速。为此,要尽快统一认识,防止管理空白,建立境外人民币流通的风险防控体系。
⊙陈道富
人民币跨境流通近期发展迅速。去年10月底,我国香港人民币存款已达2171亿元,同时香港还出现了与境内不完全一致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
对于境外人民币的管理,境内认识并不一致。
有人认为,人民币的发行权在人民银行,拥有最终的清偿能力(即不存在货币风险),主张对境内外人民币采取相同的管理方法。有人认为,境外人民币流通,会加大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快外汇储备的积累,进而加剧我国的流动性充裕程度,主张有序推进。
有人认为境外流通的人民币在热钱跨境流动方面与外汇基本一致,应采取类似方式管理。有人认为可借助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加速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有人认为,境外流通的人民币规模太小,风险不大,无需政策应对。
认识不统一容易导致政策冲突,产生管理空白,埋下隐患。为此,要尽快统一认识,建立境外人民币流通的风险防范体系。
1、初期宜将境外流通人民币等同于外汇管理。
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还需借助资本账户管制,适当分离国际市场风险。考虑到我国外汇管理已有多年相对成熟经验,在现有框架下渐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是风险更可控的方式。因此,初期宜借助现有的外汇管理模式管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推动在经常账户和已开放的资本账户中使用人民币。
当然,由于我国对人民币的控制能力较强,人民币外债风险会小于非本币外债。随着我国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和居民自身风险管理意愿及能力的提高,可优先开放人民币的资本账户管制。
2、应使人民币区域化与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
随着人民币区域化的推进,不可避免会触动我国的资本账户与金融市场的管制。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风险,不在于区域化本身,而在于与其相伴随的资本账户和汇率制度的转轨。降低风险的根本之路在于推动国内金融的市场化。
应将人民币区域化与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相结合,避免境外人民币市场发展后,对国内政策的倒逼,切忌在对“转轨”复杂性把握不大、看不清的情况下,“试一试”、“闯关”的行动。
3、应稳妥处理两地的汇率、利率差异。
两地价格差异是市场分割的必然结果。只要存在资本账户管制,这种价差仍将长期存在。虽然这会激发一定的套利行为,但不宜为缩小两地价差而设计“额外”的套利机制。
理由有三:第一,价差是市场有效分隔的表现。第二,价差提供了一定的市场信息,给改革提供必要的压力。第三,这是防止离岸市场引导我国货币供求和改革节奏的重要方面。
4、尽快构建我国防范境外流通人民币风险的三道防线。
美国次贷危机前,曾有观点认为次贷规模不大,无需过度担心,但最终却酿成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对人民币跨境流通风险,我国应未雨绸缪,尽快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这才能有助于更快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我国可从货币管理、资本账户管制和金融市场开放三个层面,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其中,货币管理是指通过海外清算行和人民银行的货币调节,管理和引导海外人民币的市场供求。初期可直接控制人民币流出规模(清算行的人民币借贷总额度加上央行的互换协议)。
资本账户管制是指通过资本账户管理中现有的管道,利用节奏、额度等,调节境外人民币的规模和流动渠道。金融市场开放是指通过调节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控制人民币回流规模和难易程度。
具体而言,一是应创建人民币外汇账户,严格区分外汇人民币和普通人民币,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二是应严格控制负责境外人民币清算的清算机构,需要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和审批,严格监测,并通过业务资格审批、转存利率等,控制其海外的人民币业务规模和市场价格。三是要密切与各国和地区的货币和金融管理当局合作,必要时可通过货币互换等形式调节境外人民币市场。四是修改现有的国际收支、外债统计与管理,将“人民币外汇”计入国际收支统计与外债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外债管理,特别是对外资企业(实际上属于本国的居民)的外债管理,堵塞各方面漏洞。
5、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优势,加强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管理。
香港对卖空等均有限制,并且在监管等方面更容易与内地沟通。初期宜将海外人民币市场集中在香港。同时应适当限制海外可能构建人民币头存的杠杆水平,运行一段时间后再逐步放开,但仍需保留对货币创造能力的适当限制,即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等。
6、积极参与亚洲金融、货币合作。
研究如何借助区域的合作,减轻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负面冲击,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随着人民币区域化的深入发展,相关各国对我国可能会提出更高的国际责任要求,也应考虑借助区域合作组织,共同承担区域金融协调和金融安全的责任。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