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
又到了开年会的季节。小到一个公司,大到一个地方,都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自然,对企业来说,这时候员工最关心的其实是红包有多厚,分配是不是公平。而由此也能看出一个企业的趣味、质量。大而言之,对一个地区来说,比如各地的“两会”,怎么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也能看出其发展取向。
还是从微观说起,从企业说起。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尽管不同企业有不同文化,有不同特点,但由于一年的工作考核跟来年的续聘合同有很大关系,又跟年终奖金有很大关系,因此员工对年度总结的敏感度,现在是越来越高了。大致划分,有这么几类企业。
一类是按数目字考核的企业,也就是按全年工作指标综合考核的单位。比如。一些外资企业,比较多地采用了这种标准化的考核办法。员工业绩有量化指标,只要对相关数据做进一步核实确认,就能对员工全年的业绩,给出比较公平的评价。这样,员工除有特殊原因外,自然也比较认可。
一类是按劳动表现模糊考核的企业,也就是对员工全年表现经小组评议来给出一个大致评价。比如,一些没有量化指标,或量化性很弱的企业单位或事业单位,通常都会采用这种办法。像一些老国企也会这么做。这么评估比较模糊,如果部门领导比较正直,一般也相安无事。
还有一类是按“领导项目”考核的企业,这些项目通常都由一些强势部门的头头亲自抓,一年就那么几个,往往都在年终亮相,所以又称为“放爆竹”项目。只要在关键时刻能放几个“爆竹”,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了。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这就叫“形象”工程,也很管用。只要是领导的项目,就行了。
这样,由于竞争激烈,特别是一些单位内部竞争复杂,因此,这么做很容易出效果。这两年,这种考核风气开始流行。因为年终奖的大红包就像斗牛士的红斗篷一样,很诱人,很容易引起竞争,引来同气相求。因此,对强势部门来说,容易提升人气,对弱势部门来说,则有很大压力。效果不错。
只是这样的考核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机灵的员工就会趋炎附势,往强势部门去靠,这样就可以拿到更大的红包。但长此以往,就会助长投机,企业风气就会变样。而强势部门老是靠吃制度红利来“放爆竹”,就会越来越短视,只做那些光鲜的事。而基础性工作得不到合理评价,标准就会扭曲。
放到宏观层面来看,对一个地区来说,如果对本地的资源要素没有客观评价,对民生状况没有科学分析,盲目上项目,搞形象工程,拉抬GDP,短时间看,可能指标很不错,但长此以往,就会累积矛盾,降低民众的幸福感,就会增加环境压力,造成日后更大的治理成本。
这种因少数人的好恶而取舍的人治管理,虽然具体表现不一,但其实质是一样的。这是怎样的实质呢?其思想源头又在哪里呢?值得分析。
从经济史的角度讲,以人治为特征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农耕文化的一大特征。在农业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如,粮食、棉花等植物,以及鸡鸭鱼猪等,都是有生命的,难以量化的,需要农民投入全部身家,一门心思地跟这些活物周旋。
而农耕经济的产业链又比较短,更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因而需要根据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管理技艺。对人是因材施治,对物是因地制宜,对经济事务是因时而变。这样,日积月累,“家天下”的管理模式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农耕文明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了。
而这种管理模式,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季节特征。每到秋冬季节,就是收获季节。特别在岁末年初,就要拉抬好看的指标,放出响亮的爆竹来,以显示自己的成果。这就营造了一种让“家长”喜欢的“家”文化了。而作为“一家之主”的“大家长”,就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远近亲疏来发“红包”了。
只是现代工业文明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量化文明。不仅人力资源要社会化,资金、技术、资本,以及土地、原材料等,都要社会化,甚至在工业文明发展到中级阶段还要资本化。这就需要有一套不同于农耕文明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需要通过量化统计,对事物进行客观评估。
因此,在这样的现代经济环境下,如果持续热衷于鉴貌辨色的“爆竹”经济,那是和现代文明不吻合的,是不能持久的。除非有垄断利益在后面长久支持,是很难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有鉴于此,客观看待“爆竹”效应,优化企业管理标准,给员工以公正合理的评价,才是现代企业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