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海外
  • 5:路演回放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2:信息披露
  • 13:市场数据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PE的逻辑
  • 尽早制定应对亚太经贸变局新策略
  • 六成中产家庭仍热衷投资楼市
  • 新一轮房产新政符合当前中国经济调整需求
  • 迟来的检讨
  • 美国难解对华汇率博弈死结
  •  
    2011年2月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PE的逻辑
    尽早制定应对亚太经贸变局新策略
    六成中产家庭仍热衷投资楼市
    新一轮房产新政符合当前中国经济调整需求
    迟来的检讨
    美国难解对华汇率博弈死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PE的逻辑
    2011-02-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袁 东

      袁 东

      PE,即私募股权基金,已悄然在中国本土蔚然成风。说其悄然,是因为PE没有像其他金融和资本交易工具那样,由政府大张旗鼓地推动,自上而下地特许;它只是遵循自然的市场法则,民间力量自行洽商结合,像雨后的嫩笋,无声但有力地破土而出,节节向上生长,日趋强大。

      说其蔚然成风,是说短短几年间,这一行当集中了众多一流专业人士,特别是那些不满足传统体制及其工作方式的勇于创业创新者;无数成功的交易,在使资本尽展趋利本能的同时,也有力支持和催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PE集中的精英与金钱资本、无处不在的行业渗入和企业投资,拓展了这个新兴市场化国家公众的资本交易视野。

      PE生命力的根本,在于其灵活的市场化组织方式,及其完整的激励机制。不管是合伙制,还是公司制,作为PE管理人的机构,都是个体之间本着市场原则,自行组合。特别是,合伙制的组织形式,高度突出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行业中团队和人力资本的核心作用。合伙制,将PE的资产管理性质,归于诸如律师、会计师这类主要凭借团队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的行业序列。

      要说PE的核心资产,只能是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及其团队。这一行业,靠的不是政策垄断,不是政府特许,也不是雄厚的注册资本。如果主要是用自身的资本投资,永远成不了优秀的PE。

      PE对中国本土资本市场、资产管理和金融行业的“冲击”,是为那些不满足于政府许可经营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体制机制的优秀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按他们意愿和市场法则来创业和积累财富的道路。

      对实体经济的创业与发展而言,PE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还有渠道拓展、营销策略、品牌建设、内部管理、资本运营、政策支持的争取,以及新技术新理念等各类有用的思路、信息和启迪,甚至实际行动上的支持。这对被投资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比起货币资本的作用来,有时会更加重要。

      也正是在资本融合,以及各种形式的密切合作中,PE管理者同那些优秀的创业者企业家,共同成长,也才使所投资本快速增值。成功的PE,在分享所投企业成长果实的同时,亦使特定创业者和企业家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智慧。从中受益的,还有PE的众多投资者。

      尽管PE在发达经济体中发展多年,相对成熟,也日益显露出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但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上,近乎自发诞生与扩展的PE,无疑是前所未有地丰富了储蓄向投资转换的渠道,而且这种丰富是市场化的和有效的。进而言之,PE对中国的市场意义、体制变革意义以及社会意义是显然的,这已完全超出了资本市场层面的意义。

      当然,现实中,PE也有着层次性。我最看重,也需要大力宣扬的,是那些众多“草根”PE。这些PE,是那些有着普通背景的年轻人,依赖着各自的人力资本、高涨的创业热情和勇气、勤恳细致的企业和市场调研论证,几乎完全遵循着市场化原则,将资本、企业家、拟投行业与企业等各种要素,有效撮合起来,形成了大家已看到的日趋增强的一股市场和经济力量,是最需要全社会予以肯定和呵护的。

      依我的看法,从稳健和寻求成长的实用主义原则出发,这类完全市场化的中小PE,在起初最好不要去碰那些具有行政垄断性、政策性强、政府准入严格、行业进入门槛高、特许经营的行业,也不要去碰那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应当坚持进入的,是那些尽管竞争激烈,但市场已完全放开、行业进入门槛低、政策性不强、广大公众离不开的普通下游产业。这些产业一般没有政府行政的过多干预,也是老百姓离不开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者,在中国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与升级的过程中最有市场。

      战略性高科技创新产业,当然是PE的投资对象。但那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经过多年才能见效。比如基础研究、大飞机、大船舶等项目,不是一般中小PE的较好选择。应当关注的,是那些起初投入不大、更多是依靠个体或小团队的知识积累和创业推动的新技术新项目。

      我如此建议的一个依据,是那些经过国家正式批准的政府性PE或大中型准政府性PE,现在还没有显示出多大的预期优势。话又说回来,无论是政府厘定的,还是有着不一般背景的PE,一样有存在的积极意义。这些PE,倒是可以积极参与那些国有垄断的、政策性强、准入门槛高、投入大的行业与项目投资,同样会丰富储蓄投资转换渠道。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悄然在中国本土蔚然成风的PE,对中国今后的体制改革、市场发展、政府政策的科学合理确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启发性意义。因此,完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中国本土PE市场必将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必将发展为全球最有吸引力也最具规模的市场。

      这就是PE的逻辑。这一逻辑是内在于增长和发展之中。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