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高级形态。当前,要大力发展体现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特征的文化、艺术、娱乐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鲍银胜
今年春节,消费市场十分火爆。其中,除衣物食品等物质形态的产品外,文化旅游消费也很红火。而且文化产品的消费不仅以单独的形式为城乡居民所追求,同时还以附加值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形式的物质消费中。比如,同样是食品,带有节庆符号和造型的食品就更为消费者喜欢,而且价钱也卖得更好。这种情况,不只是今年才出现,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人均GDP逐步接近4000美元,带有文化附加值的产品日益受到城乡居民的欢迎。
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有直接关系。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历史看,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富裕阶段时,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必然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逐步加大。因为,尽管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但是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类基本生存得到满足之后,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人类的发展中,就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当前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探讨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对认清未来消费的发展趋势十分重要。
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的高级形态
历史地看,在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条件还不能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时,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保证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是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前提与基础。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情况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便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对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以下特征。
1.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对象是非物质产品。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精神产品主要表现为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等,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产品而言,这些精神产品是非物质的,它的生产和消费主要依赖于人的思想。当然,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应以物质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物质的支撑。理论上,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神产品的生产对象来源于现实生活,精神生产离不开物质的支持;2.一些精神产品的消费必须以物质为基础,精神消费离不开物质支持;3.人类对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消费得到满足为基础;4.人类从事精神生产和消费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
2.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消费的高级形态
就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属性而言,以“衣食”为表现形式的物质生产和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住行”的生产与消费,一方面既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由生存型生产和消费向发展型生产和消费过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就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言,以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为表现形式的精神产品,其消费属性不在于满足维持人类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理需要,而在于满足人类以大脑为思想载体的精神需要。人类通过对文化、艺术、娱乐以及道德情操的消费,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来说,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一种高级形态。
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加强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突破自然资源瓶颈约束的有效手段。
就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生产要素的构成看,在农业文明阶段,社会主要生产要素由劳动力、土地和必要的农耕生产工具构成,社会生产实际上是人类劳动(含体力和脑力劳动)与土地相结合的产物。鉴于人类劳动是可再生的、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也是可再生的(系指土地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农作物),因此,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延续、土地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都会使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从事的再生产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
在工业文明阶段,自然资源(含土地)、技术、资本、劳动、管理等成为主要生产要素,人类工业化进程既是自然资源与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工业产品的过程,也是自然资源不断货币化的过程。鉴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以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为主导的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为了保持人类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生产要素上寻求新的可替代自然资源的生产要素。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上进行可用于替代传统材料的新材料产业革命;二是进行更多体现技术和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的生产。由于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更多的是通过人脑来进行,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瓶颈约束,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2.高度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确保当前社会生产和消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度重视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是克服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诸多弊端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逐利机制虽然可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但其存在的诸多弊端也同样会对社会生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加以有效地克服,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经济本身也无法维持正常运行。
当前要克服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上述诸多弊端,就必须在高度重视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只有通过适当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才能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类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通过适当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才能确保社会分配秩序的公平、公正,才能平抑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产品的消费,精神产品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消费形态,它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由于精神产品的消费主要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消费形式,因此如果将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看成是人类寻求生存的一种手段,那么,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则超越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身,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和消费,满足自身生存之后,实现生命存在价值升华的必然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一方面可以突破人类对于物质需求的生理界限,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在以资源货币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是人类实现由工业产品生产和消费向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过渡升级的必然选择。
促进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实现路径
鉴于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物质产品的生产消费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当前要推动由物质产品的生产消费向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升级过渡,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如前所述,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基础,因此,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当前应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式,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通过新技术革命等手段,解决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瓶颈约束问题;通过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充分节约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基因工程的稳步推进,延长人类寿命,为人类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供客观载体。
第二、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产业,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提供智力支持。如果说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生理功能,那么,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除依靠人类生理功能之外,还必须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人类自身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换而言之,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个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产品生产与消费。因此,当前为了更好地推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产业,为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创造文化条件。
第三、采取积极措施扶持文化、艺术、娱乐等产业,促进文化、艺术、娱乐产业不断发展。理论上,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是通过文化、艺术、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来体现的。因此,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必须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体现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特征的文化、艺术、娱乐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作者系高级会计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